1月13日上午,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福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高辉,福建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雷文忠,福建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陈安生,福建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安,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再春,福建省疾控中心应急所所长、主任医师欧剑鸣介绍春节期间有关工作情况。
福建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安介绍,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福建省主要从七个方面着手平稳有序推进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工作。目前,福建省已平稳度过此轮疫情感染高峰期,处于稳步下降阶段。
平稳有序推进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工作
一是调整核酸检测策略。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在疫情流行期间定期开展抗原或者核酸检测。社区重症高风险人员出现相关症状后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等。
二是调整病例管理。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施隔离措施,实施分级分类收治;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三是优化入境人员服务管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查验来华人员行前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阳性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入境后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不再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四是优化调整治疗措施,加强分级分类救治。对轻型病例,无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中型患者,采取居家自我照护;亚定点医院或县级定点医院负责收治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中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轻型、中型病例;县、市级定点医院负责收治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对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或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由三级医院负责收治。
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置发热门诊38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门诊(诊室)1111家。全省设置市、县定点医院85家,设置床位总数4.01万张。全省三级公立医院改造建设综合ICU床位3443张,建设可转化ICU床位3353张。
2022年12月20日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配备相应药品,已累计接诊患者61.98万人次。在疫情高峰期承担了近50%的发热救治工作量,有效疏解了二级以上医院发热病人接诊压力,保障“乙类乙管”政策平稳有序实施。
五是做好疫情监测与应对。常态化情况下,主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病例个案报告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在福州、厦门、泉州哨点医院开展病毒变异监测;在全省18家哨点医院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在福州市开展城市污水监测等,实时掌握全省疫情流行态势和病毒变异情况。在应急情况下,增加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发热门诊监测、养老机构等重点机构监测。
六是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落实老年人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对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通过优化接种服务,方便老年人接种,提高老年人接种覆盖率。
七是规范疫情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每月定期向社会发布法定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组织专家开展“乙类乙管”和第十版防控方案等相关政策解读,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积极配合“乙类乙管”措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高群众健康素养。
福建省疾控中心应急所所长、主任医师欧剑鸣介绍,春节期间,阖家团圆,走亲访友,这是我们的传统。为了大家能更安全、健康地过春节,建议合理安排出行,尽量避免前往疫情流行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探亲访友,同时也倡导处于疫情流行水平比较高地区的群众尽量减少外出。
如果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及时进行抗原检测,或者根据病情及时就医
如果确需出行或返乡,建议做好防护物资的准备,比如口罩、手消的防护用品以及干湿消毒纸巾等,还有一些抗原检测试剂、常规药物。另外,新冠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感染后出现的重症或死亡,还未按新冠病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接种的,尽量在出行前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如果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暂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在康复6个月后进行接种。
返乡后,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也要密切关注自己以及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时候,及时进行抗原检测,或者根据病情及时就医。探亲访友的时候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聚餐、聚会的次数,聚餐、聚会的时候要控制人数和时间,建议使用公筷、公勺等。
这里,倡导加强个人防护,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出门戴口罩,少聚集、扎堆,多通风,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注意相应的咳嗽礼仪,要用纸帕或者肘部遮挡。
(观八闽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