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家长稍一疏忽 误吞事件发生

本报记者 张帅

□本报记者 张帅

孩子天生容易好奇,什么都想摸摸,什么都想尝尝。

但他们分不清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不能摸,有时候,家长稍一疏忽,孩子就可能误食下危险的东西,酿成大祸。

在采访中,记者获知以下这几类最容易被孩子误食的东西,你家也可能有,一定要看完。

误食清洗剂

一个月前,在福州,一位家长将用剩下的“高级空调清洗剂”,倒入小容量的饮料瓶中,但是并未在瓶外贴上特殊标记,也没有置物于高处,被家中7岁男孩误当做饮料一饮而尽,结果反复呕吐了一个多月,却迟迟不知是误饮清洗剂造成。

直到不久前,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就诊,拍了片子,结果令人惊呆:吞了清洗剂以后,患儿的食管管腔变得极为细小,食道也有损伤。

空调清洗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一旦误服,会给口腔和食道造成多重伤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张孟耀解释,氢氧化钠遇到唾液等水分后会放出大量的热,造成烫伤,破坏口腔和食道鲜嫩的表皮,进而造成消化道灼伤、消化道黏膜破坏溃烂、绞痛等,严重者甚至导致呕吐血性胃内容物、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休克、消化道穿孔以及胃肠道狭窄。

误服腐蚀剂最常见的依次为管道疏通剂,烧碱、工业碱,洗衣凝珠,其他包括氢氟酸、高锰酸钾、硫酸,各种清洗剂如彩漂粉、污垢清洗剂、涤尘清洗剂、汽车发动机油污清洗剂,还有染发剂等。

张孟耀建议,在误食后,切勿立即狂喝水或用水洗胃,可给孩子喂食富含蛋白质的生鸡蛋清或急喝纯牛奶,以保护黏膜组织并迅速就医。

误吞纽扣电池

4年前,1岁男孩童童(化名),无意间吞下了一枚纽扣电池,直到后来不停哭闹,喂奶喂食无法吞咽,吃不下任何食物时,一家人才慌忙送医。

经检查发现,纽扣电池卡在患儿食道第二个狭窄处,位置靠近主动脉弓,胃镜取物已无法取出。不得已的情况下,医生在童童的食道上段部位切开,将纽扣电池取出。但这枚小小的纽扣电池,已经对幼小的身体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当时,手术主刀医生,本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新弟介绍,纽扣电池内含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物质,外面覆盖着不锈钢材料。一旦进入人体,不锈钢材料会被胃酸所腐蚀,电池内部的电解液随之泄漏,电解液是具有强腐蚀性的碱性液体,会腐蚀食管黏膜、胃肠黏膜。

严重时,可能导致消化道穿孔。如果不迅速取出,电池会从越来越大的穿孔中掉进胸腔或腹腔,进而腐蚀内脏及大血管,导致致死性大出血。还有部分电解液会被肠胃吸收,引起中毒反应。这些情况若不及时妥善处理,都会危及孩子生命。

陈新弟提醒,为避免误吞,应将家里的物品摆放整齐,细小的东西收拾好,避免让孩子接触到。

还要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孩子哭闹时大人也不要喂食,以免孩子被食物呛到。

特别是儿童玩具安装电池部位一般都会加装一枚螺丝,就是防止电池被摔出,家长一定不能“偷懒”,要将其锁紧,以免造成隐患。

这些常见物 易被误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林卫东说,门诊中,孩子不慎吞食的物体,各不相同。

儿童吞入异物的情况一般分三类——

气道异物、食道异物和胃肠道异物。其中,气道异物卡在喉管或支气管处最危险。

在儿童误吞的异物当中,最危险的是:

钉子、针、发卡、鱼刺等尖锐物,如果被误吞,可能会刺伤食管、胃黏膜,或卡在消化道某一部位。

最具损伤性的异物是:

各种电池,若误吞入腹,将造成化学物质泄漏,导致胃肠穿孔。

最常见的异物是:

硬币。

取出难度最大的异物是:

头发。

有一名女童因腹痛入院,做了胃镜后,才发现在其胃部有大量头发,后来取出来大概有半斤。这么多的头发不是一天吃成,而是靠长期一点一点地吃,最后团集在胃内,待症状出现时再取出就很困难。

这些家庭常见物易被误食:

磁铁和磁力珠等益智玩具,数量较多,体积较小,就算丢了几个也很难发现。一旦被误吞,有可能引起肠道内不同部位磁体相互吸引,导致肠壁压迫坏死、穿孔等;还有各种药物、干燥剂、洗衣粉、消毒液、洗发水等化学制剂。

误食后怎么办?

一旦发现误吞事件,应尽快让其将异物吐出来,以免滑入气管或消化道。若发现孩子可能误吞异物,家长一定要冷静耐心,切忌手忙脚乱地挪动或者剧烈摇晃孩子。

如果已经将异物误吞入腹,不能强行催吐,以免发生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误食强酸物时,可服用纯牛奶、生蛋清等来减轻伤害。

如果吞下尖锐物体、硬币、电池等物品时,即使没有不适症状,也要做相应的检查。切勿试图用喝醋、吞饭等办法解决,要第一时间送医。

若异物较浅,在咽喉区域,比如鱼刺卡喉,可以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若异物已经进入了食道或是胃部,可以看消化内镜科或者消化内科;

若异物已经通过了胃部到达小肠、大肠等区域,则应该看胃肠外科。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