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试金石”
上周末,厦门马拉松开跑。30岁的小李作为一名马拉松爱好者,此前在跑友游说下也报了名,决定重新“出马”。但没想到三年疫情没参赛,小李在训练期间总感力不从心。为明确当时的身体能否胜任比赛,小李来到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打算通过一种被称为“马拉松试金石”的心肺运动试验,评估身体状况。
运动健康门诊林建珍副主任医师发现,小李心肺功能虽然正常,但离全马要求的高强度运动耐力水平还有差距,并且设备还在小李运动过程中捕捉到一阵室性早搏。
为避免比赛中出现运动风险,小李在林建珍的建议下取消了这次比赛,打算先调整好作息,再根据医生给出的安全运动处方,逐渐提高心肺功能。
最近,像小李这样来做心肺运动试验的马拉松爱好者还有不少。
10分钟捕捉到心脏“炸弹”
据林建珍介绍,他们所做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通过10分钟左右时间,模拟不同强度运动下,人体心电、呼吸、血压、气体代谢、最大摄氧量等指标的影响,以测试人体运动反应能力、心肺储备功能,以及功能受损程度,甚至提前捕捉到心脏潜在“炸弹”,比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是国际上测试心肺耐力的“金标准”。
“好比汽车马力决定车的能力一样,心肺耐力就是‘心肺马力’,以人体最大摄氧量来判断心脏‘发动机’的马力,数值高低体现心肺耐力强弱,也就是体能的好坏。”
马拉松运动需要很强的运动耐力
近年来,跑马拉松成为热潮。
马拉松比赛全程42.195公里,它是一种非常有挑战的极限运动。它对人体的心肺功能有很高的要求,跑完全程需3~5小时,就算是半马、迷你马,也是高强度的运动。
林建珍指出,在参与如此高强度的运动前,排除比如潜在的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等心脏隐患十分重要。
根据国家体育局统计,平均每5万名马拉松长跑者中会有1人死于心脏病突发。这些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普通体检中往往捕捉不到,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赛前进行专业的评估,包括心脏彩超、心电图,以及心肺运动试验等。
怎样才能“跑马”?
林建珍告诉记者,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测出的最大摄氧量可以预估运动成绩的水平:
国际上马拉松顶级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为每分钟每公斤80ml左右,其中——
全马:男女每分钟每公斤最大摄氧量均要大于40ml才能胜任全马比赛;
半马:男性每分钟每公斤最大摄氧量在35~40ml、女性在27~30ml这个范围内,方可参加半马和迷你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