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机器人插管 突破现有作业模式

国内首台自主导航气管插管手术机器人在福建省立医院完成初步临床验证试验

本报记者 刘伟芳

近日,由福州大学未名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智慧医工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骞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气管插管手术机器人RNIS在福建省立医院成功开展了2例科研临床,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为0%。

该手术机器人系国内首台气管插管机器人,而此次科研临床的顺利实施,证明了RNIS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未来该机器人可助力麻醉、重症及急救等临床岗位的工作。

RNIS是什么

气管插管技术是临床麻醉、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治疗措施。

目前人工第一次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在70%左右,如果遇到气道情况复杂或医生经验不足可能需要二次或者三次插管,对患者的腔道会产生一定的损伤。

有了RNIS,就相当于拓展了医生的眼睛和手,一个医生可操纵多台设备为患者施行手术,降低医生的工作量的同时,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目前,麻醉、重症及急诊科医生是气管插管的主要实施者,但上述专业均存在较大人员缺口,我国麻醉每万人仅拥有麻醉医生0.5人。这意味着医生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为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我们迫切需要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参与,以促进临床麻醉及建立人工气道向自动化、智能化新模式的发展。”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福建省急救中心副主任郑晓春教授表示,“使用机器人还可大大减少麻醉医生及重症医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更好地应对困难气道患者的插管难题。RNIS系统除了用于日常手术气管管理外,还有望应用于远程急救、突发公共卫生处置等诸多场景,因而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突破现有医护人员接触式作业模式

福州大学邓震副教授介绍,联合科研团队基于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机器人机构创新设计,开发了内窥镜图像导航、机器人共享遥操作、自主操作控制等功能模块,实现了机器人在人体腔道环境感知和理解能力,和对柔性纤支镜的实时、连续、动态控制,使其顺利地沿着人体上呼吸道行进。

突破现有医护人员接触式作业模式,实现麻醉过程中自主操作,可促进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发展。

据悉,RNIS机器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项目下一步将进入注册取证环节,以更快进入临床实践,服务病患。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