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癌症诊疗科普或学术网站,加入癌症病友交流群,请教专科医生……获悉癌症治疗新趋势的方法很多,但几乎每一个靠谱的答案都绕不过一个名词——免疫疗法。
很多医生认为,人类如果能够找到攻克癌症的方法,那么这个方法最有可能出现在免疫治疗领域。
不同于手术、放化疗等直接攻击癌症组织的“外部干预”方案,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来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更像是“内家功夫”。这一“明星”技术,目前已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展现出了可喜的疗效。
于是,相关创新和探索近年来不断开拓、延伸。
共同决策抓住一线希望
2018年冬天,年过七旬的张大爷经常咳嗽,到当地医院一检查,发现肺里长了肿物,再进一步检查发现是肝癌肺转移,而且肝上是一个直径达十几厘米的巨大肿瘤。顿时,一家人手足无措。
“过去只能口服靶向药,但像张大爷这种情况,治疗效果肯定是不好。”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黄振说,当时美国刚刚批准PD1(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免疫治疗可用于肝癌,国内还没有批准,其所在科室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张大爷的情况符合临床试验入组要求,免疫治疗或许会带来一线希望。
“这个方案虽然领先,但治疗过程要面对超适应证风险。”黄振说,“我们发现家属做过不少功课,一听说是免疫治疗,非常愿意加入。”
治疗3个月时,张大爷的肿瘤大幅度缩小;半年时,肺上的转移灶看不见了,肝部病灶的直径缩小到原来的1/3。
这时,又一个抉择时刻来临:要不要通过手术把肝部剩余的肿瘤切除?按照当时的治疗指南和规范建议,没有必要手术切除肝部病灶。但是,医生团队综合评估后认为,手术有望得到更好效果。随后,全院多个相关科室专家反复讨论,统一意见后与家属商量。
再一次,医患同心。
医生给张大爷制定了更为稳健的治疗方案:继续开展免疫治疗,每3个月检查肝部病灶情况,如果病灶长时间没有变化,就可以手术。半年时间检查两次后,张大爷肺部没有新的病灶,肝上的肿瘤又略微缩小,情况非常稳定,医生团队为其进行了手术。
“病灶切下来后,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已经坏死,只有少量的肿瘤残存。全院组织多学科查房,跟家属沟通,决定定期观察。治疗进行到一年时结束。”黄振欣慰地说,现在张大爷康复快5年了,没有出现复发,状态非常好。
新技术应用≠淘汰传统疗法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赵宏介绍。
但这并不意味着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最佳方案,甚至可以淘汰传统的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在赵宏看来,不同癌种的疗法升级并不是同步推进的,每一种新疗法的出炉,并不代表全盘革命性时代的到来。对具体癌症类型具体分析,将不同治疗手段结合使用,仍是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明智选择。
赵宏说,在早期肝癌治疗中,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手段;高危复发患者可能需要辅助放疗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来降低复发率;而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可能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例如,在晚期肝癌治疗中,联合使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比单用一种治疗手段更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多兵种协同的持久战
作为目前癌症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免疫疗法被寄予厚望,也被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CAR-T细胞治疗技术将癌症患者体内的免疫T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和提取处理,制成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定识别杀伤,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该疗法已被证明可以治疗某些类型的癌症,如白血病和淋巴瘤。
另一个“新星”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们能阻止肿瘤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与免疫细胞结合,从而增强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已被证明可以治疗多种癌症。此外,科学家们在探索一些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如肿瘤疫苗、免疫细胞治疗、微生物疗法等。
“癌症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应用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聚到一起,建立跨学科合作团队。同时,建立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推进数据共享,提高研究效率;加强对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赵宏眼中的抗癌,不是一招制敌,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