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是第13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今年的主题为“签而有约 共享健康”。
2013年1月1日,福州市台江区宁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宁化中心)成立。当年,在福建医科大学学习的瑞典学生来宁化中心参观。一位学生交流时说,在瑞典,国民“一出生就有固定的家庭医生”。
当时,42岁的吴梦妤是宁化中心党支部书记,福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逐步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单一角色中解脱出来,处于探索发展基本医疗能力的阶段。她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同时开始思考:家庭医生服务究竟该怎么做,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如何发展?
十年来,福州在省级基层医疗绩效评价考核中始终居于前列。上述两个问题,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基层7967名卫技人员的实干中逐渐明晰。
从月诊50人到病人在走廊上排队
1386个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服务
“这里刚建好,我就来看病了。”今年81岁的阮阿姨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有些贫血,原先都是去某家三甲医院看病。2013年,宁化中心建好后,她更愿意来这里,因为这里的医生“更像熟人”。
阮阿姨指着家庭医生工作站,热情地细数变化:“过去这里只能测血压、血糖,这几年又增加了测体质的、查眼底的设备,而且都是免费使用,很方便!”
“晚上跟吕医生打电话预约,第二天就能看上。挂号费便宜,而且拿药很方便。”阮阿姨说。
她口中的“吕医生”,是宁化中心的家庭医生吕火荣。
吕火荣在宁化中心也工作了10年,他坦言,一开始社区的病人并不多,因为居民对社区医生的认同度不高。
2014年起,福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从医保(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中,配备使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药品,以满足患者用药需求;2016年9月,福州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再加上医保对基层就医报销的倾斜,病人渐渐多起来。
变化体现在数字上:
2013年,吕火荣一个月只有57位病人,如今,他每天要接诊100多位病人,找他的病人都排队到走廊上。
这几年,吕火荣在政策的支持下持续进修,中医临床思维得以重新构建,临床水平提升迅速。2016年,吕火荣获得临床中级职称,目前正在准备高级职称考试。
为了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2016年10月,福州市出台相关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从基本医疗业务净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结余提取20%~70%作为绩效工资总额增量;2020年起,给予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在岗注册全科医生每月600~1000元的岗位生活补助;2024年起,此项补助标准将提高至1000~2000元,这也让“吕火荣”们更有干劲。
吴梦妤说,2016年,福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宁化中心为了宣传,还总结了一个宣传标语:多快好省,将家庭医生的好处一一列出。
如今,这四个字均有了实质性的发展:
●福州市共组建了1386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
●近年来,福州城区重点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对重点签约人群,家庭医生还提供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
●参加市级基本医保的人员签约重点服务包后,在签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在原有普通门诊或特殊病种门诊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
2022年,福州还推出积分制家庭医生签约制,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可确认、可评价,并获得积分,积分还能兑换免费增值服务,提升居民对家签的获得感。
从预制板房到盆底康复中心
为居民健康“兜底”
福州市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华大中心)党支部书记、妇产科主任柳虹拿出一本产后盆底康复预约记录给记者。“今年3月都饱和了,一天平均有20位病人,妇保科几乎每天都在加班,3台机器几乎没有停下来。”柳虹说。
她口中的3台机子,是用于盆底治疗的电疗仪和磁疗仪,这种设备在福州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不常见。然而,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成年女性盆底疾病的发病率约为50%。盆底康复治疗的风险小、成功率高,很适合在基层开展。
2020年,华大中心组建了福州市基层首个产后盆底康复中心(下称康复中心),由原先妇保科的7名成员“兼职”。
建立康复中心的“发心”很简单,就是“被居民的需求推着走”。当时,团队在做妇女的产后42天体检时,总听到宝妈反映:大医院的产后康复“太难约了”“太挤了”,中心能不能提供这种服务?
(下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