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达229.4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23.98万人次、比增11.17%;全市全人群(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63%,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4%,两项均居全省第一。这是今年1月1日至6月24日,南平取得的成效。
短短六个多月,在这个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在这个“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口分散的山区市,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愿意留在基层看病?
日前,记者走访了南平多个县市区,找寻他们的“解题思路”。
打造“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
签而有约,群众自愿留在基层看病
6月7日晚上7点半,政和县下起了暴雨,电闪雷鸣,能见度不足十米。
然而,石屯镇卫生院院长许云辉带领的团队仍“雷打不动”地进村入户履约。
许云辉当天下午3点多就出门了,暴雨来临时,他带着团队已经进入当天要履约的第二个村庄——石屯镇长城村。
因为大雨,村子里的网格员洪美央把腿脚比较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以下简称“家签对象”)召集到95岁范铭玉奶奶的家中,方便医生团队更高效地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这团队是今年以来,南平市创新构建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打造的“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4”包含县级医院专科医生、基层注册执业医生、乡村医生、护士,“N”是若干名网格员。在现有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前端导入县级医院专科医生,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后端导入健康服务网格员,动态掌握居民基本信息、健康情况、突发状况,发挥桥梁纽带和哨点作用,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雨仍在不停地下,但团队还不能停下脚步。许云辉他们要在9点前,赶到71岁刘云香的家中。
收队时,街上已没有行人;他们到家时,已是晚上10点多。许云辉告诉记者,这是常态。但是,在他们的脸上没有看到疲态,反而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光。
“作为医生,最开心的事就是把每个病人都看好,或者把他们的血压血糖控制好。每次病人见到我们都很开心地说‘你们又来了’。这是我们职业的成就感,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许云辉说。
政和县卫健局局长陈仕丽介绍,整个县有76支“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为了不占用村民农忙或务工的时间,80%的入户时间都在晚上。
“我们有句口号,要把家签对象当成自己的亲人。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陈仕丽说。
“履约服务做得实,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老百姓也会爱护我们的团队。”陈仕丽随即拿出手机和记者分享一个暖心的视频:6月7日晚,在杨源乡禾洋村,杨源乡卫生院“90后”黄仁枝院长带领团队在大雨中履约,村民们自发撑起伞,把他们围在中间,不让他们淋到雨。
“群众认可我们,自然愿意留在基层看病;医疗收入增加了,医生更有干劲儿,基层医疗机构也有了活力,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陈仕丽说。
两组数据印证这一成效:2022年,政和县10个乡镇卫生院的门诊人次达44.98万人次,比2021年多了10.8万人次,增长了31.60%;而今年1至4月份10个乡镇卫生院的总门诊人次超过了县级两家医院的总和。
陈仕丽强调:“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一个县的实践,是一个市的缩影。
记者从南平市卫健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已组建“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团队1061支,其中有577名县级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团队,通过对口支援帮扶、强化培训等,增强团队服务力量;健康网格员5426名;设立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乡(镇、街道)、村(居)全覆盖。
横向破局,整合所有相关资源
织牢健康“一张网”,覆盖全民
网格,四四方方,边界清晰。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重要作用,一个乡镇是一个网格,一个村是一个网格,再精细化,甚至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网格,找得到人,管得到人。
依托基层综治网格,2022年底,南平市出台《南平市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全民健康管理机制,构建基层全民健康服务“一张网”。
要管理好每一个网格里的人的健康,政策机制及人力、硬件等资源,缺一不可。今年以来,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合健康资源,推动卫健部门与医保、民政、农业农村、残联、总工会、妇联、教育、红十字会等十余家部门形成合力。
这正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的“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政策、资金、人力、硬件、药品设备等都是现有资源,在未增加政府支出负担的前提下,各部门把现有的与健康相关的各项健康服务要素高度整合,精准导入健康网格,为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提质增效。”南平市卫健委副主任林涵介绍。
机制活了,市医保局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医保基金支付部分(40元/人)实行单独列支,不占用城乡居民普通门诊年度报销额度,统一拨付至县总医院,真正把医保这部分基金用于家庭医生签约。
对于家签对象需要自缴的20元,各基层医疗机构都提供了远超于20元的增值服务,从而调动群众参与家签的积极性。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