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考研名师”张雪峰昔日劝退学医的相关言论被翻出,他曾表示,学医年限长、付出成本大,临床医学生往往到30岁左右才能够到当医生的门槛。在前段高考志愿填报时期,关于普通家庭孩子是否适合学医的话题引起了广泛讨论。
据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发布的《百度热搜·2023高考大数据》显示,今年临床医学成功“卫冕”,在热搜学科中断层第一。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约有1158万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其中临床医学生约有50万人,加上行业对于学历要求不断地提升,对于医学生而言,就业的竞争同样异常激烈。
临床医学作为长盛不衰的热门专业,虽有“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调侃,但多年来一直深受高考考生们的青睐,而医生也与教师、公务员并称为“铁饭碗三巨头”。
医生的行业现况究竟如何?成为一名医生会遇到哪些困难与挑战?普通家庭孩子是否适合学医?日前,记者采访了多位医生,探寻漫漫医学路的现实真相。
行业内卷成常态
学医年限长、成本高 沉住气才可熬出头
“医生是个很‘卷’的职业,光鲜的背后有着艰难疲惫以及各种不为人知的心酸。”和张雪峰的观点一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中心副主任医师蔡文钦认为,学医确实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医学生的本科五年只是一个开始,现在许多医院的基本要求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5+3+3”的本硕博学习年限在医学生中也越来越常见,在此期间所有的日常开支以及学习上的花销相较于其他专业,要多出不少。“这也是为什么有说法提出家庭经济不好的,不建议学医的原因之一。”蔡文钦说。
家境普通的孩子是否真的难以承担相关费用支出呢?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医学生压力较小,不仅学杂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国家也有相关的政策去培养医学生。医学研究生及以上的研读,国家、学校、学院等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津贴,是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部分医科类大学、军医大学还会为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实施学费减免的办法。
“现在的学习环境早就和当时不一样了,我们读大学的时候,经济困难还需要村里家家户户凑钱。现在的孩子,哪怕是寒门出身,除了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之外,还可在假期勤工俭学,也有各种补助政策能够帮他们维持正常生活,完成学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与再生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志辉说。
不少医生表示,除了学习年限长,医生在工作上的晋升也相对耗时更久,进入岗位至少一年才能成为住院医师,四到五年才能考主治医师。若是想要升到副主任医师,年龄基本都在35岁以上,且职场里的女性医生也普遍存在晚婚晚育的现象。
“在朋友结婚生子时,自己还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当朋友事业有成了,自己仍旧在努力奋斗,争取做主治医生。这样的落差其实还蛮大的。”蔡文钦感慨道。
面对此类现象,受访医生认为,“熬出头”的关键在于是否沉得住气,潜心钻研下去。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其实是比较单纯的,只要能在前期如“苦行僧”般沉淀下来,不断学习探索,总是会获得一些成就的。
耐力、体力双重挑战
当多方压力袭来,塑造“强心脏”才能站稳脚跟
早晨7点半,当医院门诊还未开启,福建省立医院血管与肿瘤介入科主任医师方主亭已踏着朝阳进入医院,细心翻看着患者的病例报告。
8点的早会后,方主亭正式开启了忙碌的一天。门诊、查房、手术、开会……44岁的他脚步不停,每天穿梭于介入病房、介入导管室、抢救室及各个病区。
方主亭出生在漳州的一个小村庄,高二那年爷爷生病,他感受到农村医疗的不便,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人,他下定决心学医。
他告诉记者,选择学医,就是踏上一条充满了脑力和体力挑战的路,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经历大大小小的会诊,抑或通宵值班,在急诊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
“有时候一台手术可能一站就是大半天,很多医生下手术腿就软掉了,所以我会尽可能地在休闲的时候打打篮球,释放压力、锻炼身体。”
在他看来,医生一定要学会转变心态,吃苦耐劳。如今,大家对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想在大医院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一颗“强心脏”。三甲医院要求高,规章制度严格,医生需要承担起医疗本身的压力,还要承受上级相关单位、病人及家属,职称晋升等发展需求和家庭带来的压力。
“尤其是医患关系的处理,遇到患者或家属对我们不信任、不理解的情况,医生的换位思考与耐心解释,以及抗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方主亭说。
医闹干扰正常工作
但他们从未放弃这份职业
谁能想到,作为世界首例额部预构鼻全鼻再造术的设计及完成者,郭志辉主任最初选择临床医学(整形外科与再生医学科)其实“并非本意”。
(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