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B版: 上一版   
下一篇

因为热爱 成就一场“睛”彩之约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带领团队为医院发展按下“加速键”

廖小勇 翁天羽 小呜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

近日,黎院长再赴西藏,为当地医生开展手术带教

酒红色短发、银色蛇骨链、白色T恤衫……初见黎晓新,“时尚干练年轻”随即浮现在脑海中。

她的与众不同,来源于她对眼科事业的热爱。

因为热爱,她在2016年,毅然选择南下鹭岛;

因为热爱,她无私地分享经验,唯愿年轻眼科医师快速成长;

因为热爱,她紧跟眼科新技术、新发展。

新起点:加盟厦门眼科中心 带领团队寻求更高突破

2016年5月,黎晓新作为厦门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级医学人才,加盟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以下简称“厦门眼科中心”),担任总院长。

对黎晓新来说,这是一个新起点,她将与厦门眼科中心的同仁一起寻求更高的突破。

吸引黎晓新到厦门眼科中心的是她对学科建设的重视。

培育好新一代年轻医师是黎晓新一直在追求的,而她与华厦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苏庆灿正是在眼科住院医师教育学习班中相识且结缘。

2016年初,苏庆灿董事长飞去北京抛出橄榄枝,黎晓新思索3天后,毅然作出南下鹭岛的决定。

彼时,黎晓新是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大人民医院是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学府性质强,教学和科研任务都非常重。”当时,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厦门眼科中心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是眼科医疗机构中的佼佼者。

“厦门眼科中心的求诊量大,需要大量的眼科人才。眼科人才的培养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全国的眼疾患者,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黎晓新希望能与厦门眼科中心的同仁一道,在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寻求更高突破,造福更多眼疾患者,也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医院在规范医疗教育制度以及诊疗制度方面做出新模式。

加入厦门眼科中心后,每周三下午,黎晓新多了一个固定行程——主持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会。

讨论会上,全国各地眼科专家定期“上线”,为在厦门眼科中心治疗的疑难眼病患者进行互联网跨专业联合会诊。这种“互联网医院+线下会诊”的形式,是中国眼科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次创新摸索。更为难得的是,讨论会同步采用直播的方式面向全国眼科医生开放,眼科界同仁可实时观摩学习。对于青年医生而言,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不仅是思想的碰撞、经验的交流,更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知识的互补。

以疑难病例讨论会为基点,黎晓新带领着厦门眼科中心持续引进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眼科人才。医院现已成为国内眼科疑难病例诊治中心之一,还成立了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和转化医学研究所,并先后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福建省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省眼表与角膜疾病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厦门市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厦门市眼部疾病重点实验室等荣誉。

新发展:同德一心、孜孜不辍,厦门眼科中心科研实力屡攀高峰

以“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为发展方向,厦门眼科中心将科室细化为白内障、屈光、青光眼、眼底病、斜弱视及小儿眼病、眼表与角膜病、眼整形、眼外伤八大亚专科。黎晓新深知,要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学设备作为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的重要支撑,必不可少。

为方便患者获得先进、精准、规范、安全的诊疗体验,在黎晓新的主导下,厦门眼科中心积极引进了多项与国际同步的高端设备。针对厦门本地乃至福建省眼疾病患者的就医需要,黎晓新牵头引进并开展了眼内液检测、钌核素放射敷贴治疗、眼底肿瘤的眼内眼外摘除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动脉鞘内注射术、人工角膜等十余项新技术。

黎晓新专注于科研水平的提升。在她的指导下,近年来,厦门眼科中心的科研实力屡攀高峰。近三年来,医院累计承担药物临床试验和器械项目26项,其中6项为全国总PI;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篇、SCI论文113篇,其中SCIIF>3分的文章70余篇;专利2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博士后基金2项、福建省自然基金4项、2019年市医疗卫生重点项目1项、2022年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1项、市级其他项目78项。

2022年,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模态影像人工智能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黎晓新牵头引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远程医疗等技术,辅助进行早期眼底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不仅可提高临床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更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构建眼病慢病管理体系,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致盲率。

这是厦门眼科中心由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黎晓新充分利用智慧医疗的新鲜血液惠及于民,为医院的发展再次按下“加速键”。

(廖小勇 翁天羽 小呜)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