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B版: 上一版   

传承初心担使命 接续奋斗再出发

厦门市中医院老中青医师践行守护生命健康的承诺

廖小勇 江昌铭

杨一民主任指导同事救治新生儿的工作要点

超声医学科主任常建东

张金锋向同事们讲解术前注意事项

李世勇正专注地为患者做介入手术

栉风沐雨,赓续传承。一代代厦门市中医院医务工作者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将“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院训精神接续传承,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奋力前行。今天,让我们来一睹厦门市中医院老中青年三代医师传承的风采。

前浪的引领:

敬业是立身之命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杨一民主任医师,是厦门市中医院首席专家、儿科学术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研究所(厦门)负责人、第二届厦门市“特区建设青年突击手”、厦门市劳动模范。在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扎实的专业技能,让他备受全院医护的尊重和信任。

谈及为何选择儿科这个专业,杨一民说:“上世纪80年代,因医疗设备简陋和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目睹许多孩子失去生命,为此坚定了从事儿科专业的想法。”

“其间也有无数艰难时刻。”杨一民感叹,从医后因单位仅有两位儿科医生,有十多年都是全年无休,常常是隔日就连续上28小时的班,但我从未动摇过,我始终对这份工作充满热爱和创业的激情,并从救治的无数患儿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005年,杨一民牵头在科室第一次应用新添置的儿童呼吸机,连续72小时在科内坚守,带领团队成功救活一位危重新生儿肺炎合并ARDS、休克患儿。2010年,科室收治一名胎龄27周、出生体重830克的超早产儿,其并发症多,病情危重,杨一民带领团队经过45天不间断的努力,成功救治该患儿。

作为学科带头人,杨一民不仅在专业上出类拔萃,在科室建设规划方面更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同时又能以身作则、积极奉献。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先后通过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和厦门市领先学科评审,连续多年获评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专科或最佳研究型专科称号。

“几十年来看着我们医院一天天在发展,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医者相携相顾,艰难开辟的结果。作为一名医生要在救死扶伤的医路上薪火传承。”杨一民虽然已是退休年龄,但他表示未来仍会坚守初心、身体力行、协助科室做好医疗工作,继续为儿童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中坚的力量:

责任是救人之本

“常主任的专业精神,促使我不断地追赶。”厦门市中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常建东的同事告诉记者,入职第一天就对常主任的专业水平满怀敬仰。

从医26年,对于医疗业务,常建东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他始终坚持学习,从那些变动的黑白图像中搜寻蛛丝马迹,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

有一位患者被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结石折磨了近10年,辗转全国多地治疗依旧如故。常建东分析其结石可能是由甲状旁腺疾病引起的。经详细检查,果然发现了甲状旁腺腺瘤。常建东为其做了超声引导下的微波消融治疗,泌尿系结石也再无发作。

“因为心怀责任担当,才促使我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专业。”作为超声科主任,常建东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秉承老一辈的“工匠”精神,他以极致的态度对专业技能精雕细琢,同时他还特别注重科室对年轻医生传、帮、带工作。目前医院超声医学科开展手术30余项,每年手术量4000多例。除了开展介入超声,还开展了肌肉骨骼超声、脑超声、皮肤超声、指甲超声、胃肠超声等多项新技术。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工作之余,常建东经常思考,怎么去帮助偏远山区就医困难的群众?他和科室成员每年制定计划,利用休息时间前往福建省多个乡村义诊。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

同是医院中流砥柱的张金锋是厦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他勇于在神经外科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现代影像技术和神经外科显微、微创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他练就了一身扎实的神经外科微创治疗的专业技术,使病人在最小创伤的前提下,获得最快的恢复和最佳的疗效。

一位39岁的患者,因多年高血压病发生了脑干出血。以往的治疗理念是:要么开颅手术行血肿清除,要么保守治疗,但是开颅手术创伤大,还可能对娇嫩的脑干重要结构造成二次伤害,而保守治疗只能听天由命。在医院麻醉科、手术室及影像科等各位同事的密切配合下,张金锋团队运用神经外科机器人为患者实施了微创机器人导引的脑干血肿精准穿刺血肿排空术,术后即刻复查CT,见血肿排空近一半,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以往的治疗都是开颅手术行微血管减压才能取得较为确切的疗效,经皮球囊压迫手术因其十分微创,特别适合惧怕开颅或无法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张金锋团队开展的“创可贴手术”为广大三叉神经痛患者带来福音,患者当天手术,术后疼痛消失,次日即可出院。

类似的病例不胜枚举,张金锋说:“让患者创伤最小、恢复最快、疗效最佳,是我们医者的不懈追求,我也会将这项优良品质传承下去。”

后浪的追逐:

奋斗是成功的通行证

80后、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李世勇是医院的强劲后浪,获评过中央文明办“敬业奉献好人”、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福建省最美医师。

提及脑病科这个每天奋斗的“战场”,他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与患者一起度过。虽然是年轻的“老革命”,但他依然始终把“奋斗”和“成长”作为工作的关键词。

作为脑病科行政副主任,李世勇长期于临床一线工作,担任医院卒中中心医疗救治团队负责人,常年处于24小时值守状态,只要一通电话,就立马赶到医院,穿上15公斤重的铅衣“铠甲”,从死神手里抢时间。2019年,他参与在院内率先开展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手术,是全省首家开展神经介入手术的中医医院,2020年协助医院顺利通过脑防委卒中中心评审,成为全省首家通过评审的中医院。

2020年,李世勇作为厦门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担任厦门市中医院援鄂临时党支部书记,在抗“疫”一线中展示中医人的风采,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同年4月,援鄂返厦隔离结束的第一天,来不及与家人相聚,就立刻返回岗位为一名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做介入手术,患者最终顺利康复。

“患者的信任是认可也是鞭策。”李世勇说,作为医院培养的青年医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延续医院的优良传统,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医者。

(廖小勇 江昌铭)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