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权威医学媒体都发表了关于“我国甲状腺癌近九成为过度诊断”的文章,文章引用福建省肿瘤医院流行病室林永添教授团队及头颈甲状腺外科吴宇教授团队对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高质量癌症登记数据的研究。
研究指出:我国甲状腺癌近九成为过度诊断,30~59岁人群,甲状腺癌发病率最高。
研究成果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和过度诊断趋势》为题,发表于Cancer Science期刊(IF:5.7)。报道引发广大网友热议:我们是否还要进行甲状腺癌早筛?
对此,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吴宇副主任医师特别接受福建卫生报专访。他强调,过度诊断只是流行病学的一个现象,并非甲状腺癌特有的,甲状腺癌一样需要早诊早筛。
过度诊断
只是流行病学专业术语
吴宇表示,“过度诊断”这个词,是流行病学领域的一个专业的术语。过度诊断的定义是:不进展的癌症,或者进展缓慢,不引起临床症状和死亡的癌症诊断。
甲状腺癌有相当一部分是惰性生长型,表现为缓慢生长或者不生长,并且很少发生转移,对身体不造成危害,安静地隐匿在身体内,伴随宿主一生。
简单来说,普通人群中存在于惰性甲状腺癌的 “蓄水池”,在不少非甲状腺疾病死亡的尸检资料中,显示甲状腺癌检出率可以达到10%左右。当这些本来可以与人体和平共处的惰性肿瘤,被大量诊断,必然导致了该肿瘤的发病率快速上升,这就是流行病学上提到的过度诊断。
过度诊断与检查技术的更新和改进有关,借助高分辨率的彩超(或其他影像检查)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手段,能够发现这些隐匿在普通人群这个巨大“蓄水池”里的甲状腺癌。这就会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快速地上升。
在吴宇团队的研究中,1998-2012年中国男性和女性则分别增长了6.9和8.2倍。
过度诊断
与早筛早诊并不相悖
“过度诊断,不代表不要筛查。”吴宇在采访中数次强调这一问题。“如果只是片面地告诉大家诊断过度了,只会让更多人不以为然,延误治疗降低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甲状腺癌包括了乳头状癌(PTC)、滤泡状癌(FTC)、髓样癌(MTC)、分化差癌(PDTC)、未分化癌(ATC),专业人士关于“过度诊断”的争议实际上是对于部分低危PTC诊疗意见的分歧,其他病理类型均公认需尽早诊治,其中,ATC平均生存期常常不足6个月。
在临床上,吴宇见过太多这样的患者,因为觉得是“懒癌”、“幸福癌”,直到发生癌转移或侵犯周围器官才后悔莫及。因而,不能因为流行病学存在过度诊断,就真的觉得早筛早诊不重要而忽略。
“不可否认的是,过度诊断后,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可能会把一部分健康的人变成病人,积极治疗会使他们暴露于一些伤害和终身治疗中,也为个体和社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吴宇表示,“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甲状腺癌的积极治疗。”
对于甲状腺癌,筛查不可避免导致过度诊断。但更要关注的是,诊断后的治疗策略。
建议
甲状腺彩超的费用并不高,作为体检筛查项目,吴宇十分支持。
彩超发现了微小的可疑结节,是否需要进一步做穿刺和基因检测来明确性质,进而再下一步治疗,患者还是需要和专业甲状腺外科医师做好充分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