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手持微米级器械,在小如龙眼的眼球最底部,像微雕一样在薄如蝉翼的视网膜上精雕细琢,稳稳地完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博士毕业后,福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副主任郑宏华专攻眼睛“底片”修理技术,胆大心细的他,为许多濒临失明的眼疾患者争得最后一丝光明。
牢守“底线”、力挽狂澜 当好光明的守门员
“眼底病是可怕的致盲‘杀手’,眼底位于眼睛的最深处,那儿遍布血管与神经。如果眼底坏了,视力恢复就很难了。”作为眼底病专家,郑宏华牢守视力最后的底线,当好光明的守门员。
前不久,40多岁装修工人阿强(化名)砸墙时被反弹的水泥块砸破眼球,水泥块进入眼球最后方。如果不取出,阿强后半辈子势必“暗无天日”了。但要取出,很难。因为眼球角膜破裂受损,水肿模糊,手术视野严重受到影响,医生无法像平日一样通过透明角膜直视眼底。如果在眼球内乱捞,势必会损伤视网膜,造成永久失明。
手术紧急进行,郑宏华在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熟稔于心的眼球解剖结构,在几乎“盲切”的状态下顺利为阿强施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手术过程整整持续3~4小时,他心不慌,手不抖,最终取出了水泥碎块,清理眼球,并修复视网膜,为阿强保住视力赢得了机会。
而这场手术也为他赢得了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第二届“指尖比武”玻切手术大赛的第一名和“力挽狂澜奖”。
为了精益求“睛”
长期改用左手吃饭写字
要知道,这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并非每位眼科医生都能操作。
手术要在比纸还薄的视网膜(厚度仅250微米)上进行,而所用的器械也都非常精细。拿48G针头来说吧,比头发丝还细,甚至水通过都会堵塞。术中,剥膜、修复……稍有手抖,伤了视网膜,都会给视力带来不可逆的损害,操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可以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眼科中技术含金量高、操作精细复杂的手术,堪称在鸡蛋膜上微雕。”郑宏华之所以能气定神闲完成如此高难手术,不仅仅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还得益于十几年的训练,让他拥有一双灵巧的“好手”。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讲究“稳、准、精”,为了让左手更加灵活,与右手完美配合,精准完成手术,郑宏华常年坚持练习左手。特别是初学玻切术时,他曾坚持一年多改用左手吃饭、写字。如今,他能在极其狭小的眼球空间里,操作自如,四两拨千斤,把过去需要耗时半个多小时的剥膜动作,缩短到几分钟内完成,让手术更安全。
只因眼睛最奇妙
他愿为眼科终其一生
谈起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选择当眼科医生的原因,郑宏华说,最初是为眼睛着迷,后来是责任。
“眼睛是最奇妙的器官,虽小,却给予了人们无限的光明和希望,而一旦失明,带来的恐惧,仅次于死亡和恶性肿瘤。”郑宏华说,工作越久,他越能感受到眼科医生的责任。许多患者因糖尿病、高度近视引发失明,甚至摘除眼球的结果让他意识到,除了提高诊疗水平之外,更要把预防科普当做事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些都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改变民众的认识。
为此,他牵头开展“糖尿病眼病关爱日”,每个月14日,在福州爱尔眼科医院进行科普和义诊,免费为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致盲风险。
“从医22年了,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让失明者复明。”郑宏华说,有一回下乡义诊,一个病人突然跑过来说自己还记得他,早年曾在他这看过眼睛,这让他特别感动。他深知,对于患者而言,有光和没有光,就是天堂与地狱之差,能为患者挽回视力,哪怕是0.01的提升,都会被感念一生,而他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无论是在门诊中,抽丝剥茧为患者分析病情,还是在手术台上精益求“睛”,抑或是毫无保留地带教年轻医生,郑宏华始终不忘初心,在守护患者眼中星辰大海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张帅 陈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