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B版: 下一版  

省立医院给10位藏族同胞带去新“膝”望

本报记者 林颖 通讯员 宁宇 陈钰涛 许陈玉

心存感激的患者

扎西拉央的腿部关节因大骨节病而严重变形

□本报记者 林颖 通讯员 宁宇 陈钰涛 许陈玉

从西藏昌都到福建福州,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两地相隔3000多公里。

10月4日,10位来自西藏的大骨节病患者,从福建省立医院康复出院。在登上返程飞机前,一路陪护的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干部,专程带着从未见过大海的藏族同胞们来到海边,让他们与大海来一次亲密接触。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摆脱了疾病的烦恼,开始新的生活,希望回去之后可以帮忙家人多分担点家务。”面对眼前不断追逐的浪花,即将离开福建的扎西卡感慨地说。在他的眼前,一幅充满希望的生活新画卷正在展开。

病痛折磨

期待人生新“膝”望

省立医院骨科罗奋棋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西藏,受水质、寒冷、缺氧等因素影响,大骨节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可达50%。近些年,在西藏当地政府和援藏医疗队的努力下,目前大骨节病新发病例数量大幅度减少,但患者存量依然很大。

两个月前,在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指导下,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昌都市卫健委联合邀请福建省立医院骨科团队远赴西藏开展专项义诊筛查。

在对700多位大骨节病患者进行筛查后,10位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的患者在医疗队的陪同下,于9月22日抵达省立医院免费更换膝关节。

9月25日,记者在省立医院见到了患病相对严重的扎西拉央,当时骨科副主任医师俞国雨正给她和其他几位藏族同胞做术前谈话。

得知人工膝关节置换可以让他们重新恢复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并且不再受病痛折磨时,扎西拉央和大家一样,眼中闪出了一道光,面露微笑双手合十,用藏族人的方式表达着感谢。

多年来,因大骨节病给膝关节带来的疼痛,扎西拉央行走时一脚深一脚浅,身体晃动得像钟摆。当她挽起裤脚时,肿大变形的膝关节和踝关节则如同盘根错节的树根,触目惊心。

46岁,正是家中“顶梁柱”的年纪,扎西拉央却感觉自己已是“累赘”:

得病前,她是家里干活的好手,家中七八十头牛,放牧、喂草料,加上其他农活,全是她一人扛。

如今,放牧、农活都干不了了,为了赚钱供家中的几个孩子上学,扎西拉央一边吃着止痛药,一边去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止痛药效力一过,刺骨的疼痛让她浑身冒汗。

曾经靠挖虫草为生的扎西卡由于常年在5000多米高的雪山上攀爬,他的双膝都得了大骨节病,丧失了劳动力。

去年,扎西卡去外省做了一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挽起裤腿,一道20厘米长的伤口还历历在目。

这一次,省立医院骨科团队将为他置换另一边膝关节。扎西卡一想到术后膝盖就能恢复正常,不再疼痛,便充满了期待。

他们期待着带来新生的手术。

术式创新

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两天时间,10位患者成功手术。

省立医院骨科安排四个关节组团队,采用保留肌肉不切开的创新术式,让切口缩小至8厘米,缩短了康复时间,甚至大多数患者在麻醉苏醒后,便能屈伸膝盖活动超过120°,还能下地走出手术室。

从手术台下地,缓步走出手术室的扎西卡,激动地双手点赞,并不断重复着这些天刚刚学会的汉语“谢谢”。

让患者得以快速康复,保留肌肉不切开的创新术式立了大功。

自2015年,省立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专业在国内率先应用该术式后,该手术例数已居全国第一,该院骨科也被评为福建省唯一的加速康复骨关节外科全国示范中心。

与此同时,另一项创新技术的运用,则让患者术后不适感大大减少。

据了解,传统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采用的是人工膝关节垂直90°于骨面安装的方法,然而正常人体膝关节夹角为87°。安装时,3°的微小误差,使得部分患者在术后存在疼痛不适等问题。

为解决3°的误差,省立医院骨科专家创新手术理念、方法,并设计新的手术工具,以精准定位87°的安装位置。这就是在国内率先使用的个体化运动学对线安装方法,使患者置换后的膝关节在运动时,更贴合人体自然运动时的生理功能。

两项创新手术方式的配合,让患者术后体验感大幅提升,也让他们愿意不远千里来闽治疗。

“很开心能到这边来治病,感谢国家!感谢你们!”不会说汉语的扎西拉央刚做完手术,就让病房的志愿者帮她翻译成汉语,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

全面照护

带去家的味道

让10位藏族同胞感到暖心的,不仅仅是他们此行拥有了新“膝”望,同时还有省立医护、志愿者在各方面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为保障专项救治活动的顺利进行,省立医院医疗、护理、行政、后勤保障等科室通力合作。

藏族同胞入院当天,医院便开启绿色通道,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住院手续办理、床位分配等事宜。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肺功能室医务人员放弃周末休息,迅速完成所有术前检查。

为帮助医护人员更好了解患者情况,医院还安排15位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一对一为藏族同胞就医提供引导帮助,同时招募一位西藏志愿者作为翻译陪同检查。

由于患者陪同家属少,实时关心患者身体情况、了解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提前准备生活用品等细活,就落在了科室护士的身上。为了让他们术后能更快康复,细心的护士们将所有宣教和康复资料(手册、视频)翻译成藏文,从入院之初,就指导他们如何快速康复。

考虑到这批患者多存在基础疾病,且藏区群众心血管疾病多发等问题,院长陈刚在术前组织多学科会诊,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及紧急预案。

住院期间,恰遇中秋、国庆双节,医院护理部特地准备了丰富的节日礼物,组织大家体验福建特有的中秋博饼活动(上图),让藏族同胞在他乡也能感受过节气氛。

临行前,护士们买来寓意平安顺利的苹果送给藏族同胞。

捧着苹果,卓嘎大姐开心得像个孩子(上图)。准备开启新生活的扎西拉央一脸感激:“老话说‘朋友来了有好酒’,如果你们来西藏,我一定要用最甘甜的美酒款待你们!”

海山相连,闽藏情深,一直以来,我省始终将对口援藏医疗工作,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此次救助的10位藏族大骨节病患者外,2022年,省立医院专家赴西藏,完成16例免费大骨节病膝髋关节置换手术。从2021年开始,省立医院分批为6名西藏患儿开展脊柱侧弯矫正等手术,让他们在福建“挺起胸膛”。

截至记者发稿,又一批省立医院儿外科专家团队,已经与10位康复患者同机抵达西藏,将为西藏手足畸形患儿提供免费筛查救治帮助。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