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接16版)

张清福带领麻醉团队临床实践

张长青教授现场带教

贾伟平院士现场看诊

晋东院区效果图

骨科为主多学科并进

实现高水平同质化医疗

前不久,家住晋江、今年50多岁的刘阿姨回家途中遇到车祸,导致头部、右上肢、髋部、左下肢等多处受伤,入院时已经不省人事。经检查,刘阿姨属于创伤性休克,多发性骨盆骨折,左髋关节前脱位。很快,一场由急诊科、介入血管科及骨科医生联合救治车祸创伤患者的案例在创伤中心上演。

急诊科医生予扩容补液抗休克,申请输血,完善检查后,介入血管科行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骨科医生同时行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股骨髁上牵引、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刘阿姨转入ICU重症监护治疗,三个月后,顺利康复出院。

高质量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底气。随着上海六院团队的到来,晋江地区的骨科诊疗能力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提升。在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骨科副主任郑勇强看来,通过成立急诊骨科,强化医院骨科和创伤救治体系,加快融合骨科、急诊科两个学科的优势力量,可以有效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填补突发骨伤患者紧急救治、骨科急诊患者分诊救治工作领域的空白。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学科布局开始阶段是以骨科为主,但即便只是骨科手术,单单派驻骨科团队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麻醉、急诊、ICU等相关科室的辅助。作为综合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应该是具备多学科的救治能力,形成闽南地区以骨科为特色,兼具多学科高水平救治能力的区域医疗中心。

为了让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积极与上海六院接轨,逐步实现同质化管理,2021年6月,上海六院与晋江市医院正式启动“薪火璀璨”师徒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着手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上海六院的张清福就是首批专家成员之一。作为一名晋江人,他主动请缨,回家乡支援医疗建设。回到晋江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人员配置不足、设备单一、超声基础薄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逐一破题,他快速梳理出问题清单,围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考评目标,实施导师工作制度及双主任制度,培养骨干人才。他带领麻醉团队系统学习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分批进行师徒传承式教学,从理论入手,结合临床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上肢到下肢,从四肢到躯干,进行系统培训,逐步实行上海六院麻醉技术的平移。

在上海六院专家将技术带到晋江的同时,福建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分批前往上海六院进修,建立起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上海六院本部和福建医院间人才共享、相互流通的良性机制,以此推动上海六院“管理”“技术”“品牌”三平移。

据统计,上海六院方面通过派驻四批次常驻团队共23名医护人员,开展“薪火璀璨”师徒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带动开展110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血管吻合游离腓骨移植的保髋手术”等15项国内领先技术落地,部分填补省内技术空白。

科学管理

实施“人才兴院”战略

王建波刚到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时就发现,医院职能部门和学科建设分类及职责并不明晰。医院并没有学科分类的理念。

“没有学科负责人,但每个病区有一个负责人,病区里又同时有不同科室,这就造成了管理混乱。”

经过内部管理体制重塑和革新,眼下医院规划了31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总共41个临床医技部门,每个部门配备负责人,强化管理职能和职责范围。“职责明晰后,能够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王建波说。

最让王建波头痛的是人才编制问题。“晋江跨县域的人才调动涉及当地编办、人社、卫健等多部门审批,正常流程走下来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王建波介绍,福建省人才编制是跟人走,上海当地医院是采用全员聘用制,人才编制属于医院,医院具有灵活的人事权。显然要将上海六院的人才引进管理模式照搬到晋江市医院,是行不通的。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当地政府及多部门协同配合下,晋江设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场招聘会、开辟人才招引绿色通道、人事调动设置时限……“在现有体系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举措出台及落地,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王建波说。

在今年一场招聘会里,王建波欣喜地看到,应聘人才的学历明显提升,原来多数是本科生,目前来应聘的全是硕士以上学历。

眼下,医院已建成张长青教授修复重建外科、徐建广教授脊柱外科、赵金忠教授运动医学科、马燕红教授康复医学科、贾伟平教授内分泌科等5个名医工作室,新增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六院品牌辐射效应初步形成。

据统计,2020年1月至8月,晋江当地外转就诊率为3.08%,2023年1月—8月,当地外转就诊率下降到1.16%。泉州市域外来晋江就诊人数同比增长近2倍,国内其他省份及境外人员来晋江就诊人数同比增长近3倍。

记者手记

敢拼会赢

续写新时代公立医院

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如何破解县域卫生健康发展难题,补齐民生短板,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敢想敢为的晋江人与有着突破常规勇气的上海六院排除万难,试图在县域里打造出一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可复制模板。

作为探路者,前路免不了曲折。走访过程中,不少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三年来,他们都明显感受到医院改革的阵痛,各项制度举措不断推陈出新,“感觉是从头到脚接受了上海六院的洗礼。”

内部管理逐渐完善,外部管理方面,在各方努力下,一项项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政策举措也在慢慢推动及突破。眼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项目二期在晋江正式开工建设。

届时,由上海六院福建医院一期(罗裳院区)、二期项目(晋东院区)组成“一体两翼”、协同并进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将带动区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辐射福建及周边省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台港澳地区,有效减少跨省就医,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发展。

敢拼会赢,相信在“晋江经验”的引领下,当地必将续写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