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为什么厦大附一医院能够开展这么多高质量的新技术、新项目?
“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张福星一语道破。
张福星介绍,近年来,医院结合学科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招引方案,拓宽引才渠道,探索“筑巢引凤”人才引进新机制,从国内外引进医疗发展亟需人才,提升引才、用才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如血液科徐兵教授、风湿免疫学科石桂秀教授、康复科李国新教授、肝胆胰血管外科姜楠教授等。同时,医院派出50名青年人才到国内外一流专科学习,为科室带回新技术、新项目。此举为医院组建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外引”人才安心留下,让“内育”人才不断成长,关系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张福星表示,医院系统做好人才临床技能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创新、生活环境保障等服务,对各层级人才相关政策“一事一议”,营造创新有平台、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的发展环境,让人才有资金办事、有团队干事、有科研条件攻关。
为支持临床技术开展,厦大附一医院在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实验室平台建设等方面下了功夫,不断加强对医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和临床前沿技术攻关的科技支撑。
医院积极推动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获批成立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神经系统疾病、妇产疾病、慢性肾病)、3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科疾病、妇科生殖健康、慢性肾小球疾病)、2个市级研究所(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1个厦门市研究中心(厦门市细胞治疗研究中心),形成了国家—省—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网络。
此外,医院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推动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平台作用。比如,依托2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糖尿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与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2个厦门市重点实验室,为技术创新提供“硬支撑”。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新技术的发展永远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主题。”张福星说,未来医院将以加强医学交叉领域、再生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争取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掌握一批国际领先技术,为百姓筑牢健康保障。(廖小勇 陈雯 罗超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