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13岁女孩黄疸10余天不退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ERCP技术成功救治

张鸿鹏 何毓慧

前不久,家住泉州的今年13岁女孩蔡蔡(化名),皮肤突然变黄,从脸部、巩膜,逐渐波及身体表面,还常常出现恶心的感觉,在当地医院检查提示,胆红素增高、肝功能异常,口服药物治疗,但没有明显好转。很快,蔡蔡被家人送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童外科门诊就诊。所幸,在医院多学科协作下,医生为蔡蔡完成了医院首例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蔡蔡才转危为安。

医院儿童外科位永娟主任医师接诊,了解病情后,开具肝胆胰脾常规彩超检查。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位主任建议蔡蔡住院治疗。住院后,经肝胆彩超、MRCP(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检查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胆泥沉积、胰脾未见明显异常,生化提示: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升高。位主任初步诊断蔡蔡为梗阻性黄疸、胰腺炎。

位永娟主任详细了解患儿病情、分析肝胆彩超及MRCP结果后,组织消化内科、影像科、超声科、麻醉科进行MDT(多学科会诊)。各科室专家充分沟通讨论,详细分析形成梗阻性黄疸的原因,专家组提出,该患儿可能存在胆胰管发育畸形,有必要行ERCP(内镜下胰胆管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符合ERCP诊疗指征。

为慎重起见,该院消化内科徐文飞副主任医师连线国内权威ERCP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龚彪教授就病史资料、手术方案、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围手术期管理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手术计划。

2023年12月13日,在共建单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浙江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楼金玕主任的现场指导下,该院消化内科、儿童外科和麻醉科医护团队合作,成功完成了医院首例儿童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顺利为蔡蔡施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十二指肠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RBD),引流出浓墨绿色胆汁,术中造影及抽取胆汁查淀粉酶增高5倍以上证实胆胰管汇合异常,诊断明确,治疗有效。

术后当日6小时及次日复查,蔡蔡身体各项指标良好,进食后无腹痛等不适,手术成功。经过一周的恢复期,蔡蔡现已痊愈出院。

医生科普:ERCP是胆胰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ERCP?在治疗梗阻性黄疸、慢性胰腺炎中有什么优势呢?徐文飞副主任介绍,ERCP是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的缩写,是一种用于检查和治疗胆道和胰管疾病的内镜操作技术。ERCP将一根柔软的内镜插入患者口腔,经过食管和胃进入十二指肠,在十二指肠乳头找到胆管或胰管开口,通过注入造影剂,以X射线成像的方式观察和诊断胆管和胰管的疾病。此外,ERCP还可以进行一些治疗性的操作,如取石、扩张狭窄的管腔、放置支架等。

徐主任说,在治疗梗阻性黄疸和慢性胰腺炎方面,ERCP有较明显优势。ERCP手术可以进行清晰显示胆胰管结构,可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置入支架引流术等,达到解除梗阻、保持胆道通畅的治疗目的;还有,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在成人胆胰疾病中普遍应用。

他强调,儿童解剖结构复杂、管腔相对狭窄、肠管壁更薄,更易出现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发生,因此儿童ERCP操作难度极高,限制了ERCP技术在儿童群体中的开展,导致儿童的胰疾病常常被视而不见。

徐主任介绍说,这次的患儿蔡蔡属于胰胆管汇合异常(PBM),是一种胰管和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的先天畸形。传统外科手术操作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ERCP安全可行,能解除胆道梗阻、保持胆管通畅,有效降低患者的腹痛程度和频率,使患者一般情况得到改善,可作为根治性手术前的过渡步骤。

此次,在多学科协作下完成了医院首例ERCP,为患者及时准确地获得诊断结果,并进行必要的治疗,有效地改善病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同时,为后续的病例提供了经验和指导,促进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又添一砖。

(张鸿鹏 何毓慧)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