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小跑”,是儿科医生杨一民、李蕙每天的状态,也是他们所在的厦门市中医院儿科近20年发展的姿态。
近期,闽中医名科榜来到厦门,发现在这座开放、包容的海岛城市里,厦门市中医院儿科也以开放、融合的思路在发展。年门急诊量最高时达24.5万人次,它不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更是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被业内称为国内中医儿科界的一匹“黑马”。
融合
让中医有更多施展的机会
12月22日早上9点,杨一民和李蕙医生一起到儿童重症监护室查房。面对下肢急性瘫痪的14岁初中男孩,他们一寸一寸地查体,仔仔细细地问诊,初步怀疑是脑部或脊髓问题。
“完善检查,把孩子的感觉、温度、触觉、痛觉、肌力、肌张力都搞得清清楚楚,该做检查、该上的治疗要抓落实。尽快请神经专业组或脑科医生过来会诊,他们每天都在关注这个领域,更为熟悉。”杨一民有条不紊地交代年轻医生。
厦门市中医院儿科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老院区原在鹭岛的东部,在长达38年的时间里只有3~4位医生。20年前医院东迁时,厦门岛东部还没有综合性医院,所有的危急重症都往中医院送,这就“倒逼”他们必须把急危重症拿下。从数据来看,他们对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力位于全国中医医院前列。可从他们的诊疗过程及言语中可以看出,他们丝毫没有放松对医学的严谨和对生命的敬畏。
今年6月,杨一民刚卸任儿科行政主任,他在儿童急危重症有很强的中西医综合救治能力,一直秉承“西医不落后,中医有特色”的思路和理念带领团队在发展。
“实践证明,这个发展思路是有效的,对中医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与杨主任搭档了二十多年的现任儿科行政主任李蕙说。
在厦门市中医院,记者看到,儿科有30多台心电监护仪和10多台有创及无创的呼吸机,有自己的小儿肺功能室、小儿支气管镜室、小儿胃镜室等。
该科不仅在全国中医儿科较早开展自出生后小婴儿到儿童各年龄段的肺功能检测,以及儿童支气管镜诊疗技术,每年有上千人次患儿进行肺功能检测。近期重症肺炎的孩子多,经常一天开展十几台儿童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
时间回溯到2019年,当年南方腺病毒大流行,该科在151例腺病毒肺炎患儿的治疗中,运用中医中药结合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等综合疗法,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
“即使当中包含了34例危重患儿,我们也自己‘拿下’,无一死亡病例。”李蕙说。
除此以外,该专科还开展了各种有创无创呼吸机治疗技术、儿童呼吸睡眠监测、脐动静脉置管技术、危重儿脑功能监护、一氧化氮吸入、亚低温、神经康复等10余项核心诊疗新技术。
在中医院儿科有齐全的各种先进诊疗设备,开展各种现代诊疗技术,这在全国中医院儿科比较少见。而正是因为病人有需求,厦门市中医院儿科做成了“综合性”。
“如果一遇上病重的就转院,回头再让他们信任中医,多难啊。”李蕙坦言,“我们不保守,融合先进的现代医学技术,中西医并重,全方位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对于重症的病人,我们的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不比西医类综合性医院的差,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同时,让中医药有更多发挥特色和优势的机会。”
她举例道,我们抢救过最小体重的早产儿只有600多克,抢救过来了,后续的脑瘫康复,中医就可以介入了。各种危急重症有中医中药的参与,疗效更好,合并症发生率更少,患儿康复更快,后遗症也更少。
“临床实践一次次地证明,中医不只能调理身体和治疗常见病,同样能治疗重症和疑难病。”她同时讲到,专科今后的方向便是,中医向重症介入,向难治性疾病介入,挖掘和探索中医能发挥长处的方向和领域,希望能获得同行的认可,中西医融合把这些疾病做得更好。
细分
有了专科专病才能出专家
病人为什么要来中医院?
厦门市中医院儿科历任主任有共同的答案:“一定是冲着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来的。这是中医院最大的品牌。”
厦门市中医院儿科是福建省第一批中医外治培训基地,开展的中医外治技术有30多项,其中穴位贴敷就有10多种,敛汗散、抗敏贴、肺炎贴、止嗽贴等,疗效明显;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七种协定方,有助长的、健脾的、睡眠的、积食的……凭借突出的中医药优势,吸引省内外病患慕名而来。据统计,该科室住院病人中医治疗参与率达92.97%,疑难危重病例中医参与率接近75%。
12月21日晚,在李蕙的门诊,一些孩子甚至主动要求开中药。
一位母亲带着确诊哮喘的儿子从泉州来求诊,她说:“朋友介绍过来的,看过一次,当天吃了一碗汤药下去,第二天一点(喘息)的声音都没有了,让我们放心了不少。”
经数十年的积淀,儿童呼吸和新生儿疾病已成为该专科的两大“王牌”。专科还建设有高树彬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根据福建省名中医高树彬教授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肺炎喘嗽(肺风痰喘)、小儿咳嗽、小儿泄泻、急惊风、小儿哮喘等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推广应用于临床。
杨一民和李蕙不止步于此。杨一民在2016年确立了以亚专科建设带动科室全面发展的策略:“科室越来越壮大,一定要细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深化下去。”
近年来,该专科细分出了儿童神经-脑瘫康复、儿童过敏性疾病、儿童内分泌、儿童消化等多个亚专科。“接下来要一个一个扎扎实实做起来、做深入。”李蕙说道。
亚专科建设也能为医生提供事业的平台。
“我们鼓励年轻医生从当医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规划自己的专科方向,结合兴趣,去学习,去钻研;鼓励他们开中医特色专病,每个中医有自己的专长,比如抽动症的病人看得多,用药一定比看呼吸疾病的医生更有心得。”李蕙说。
长久以来,医界流传着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可在厦门市中医院儿科,却有全国各地的医生、医学生愿意为之而来,并扎根下来。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医生团队,人员来自十几个省份,不少师出国内优秀的儿科专家。
“当年轻医生看到我们中医医生的号‘一号难求’,年门诊量最高时达到24.5万人次,我们的亚专科发展水平,我们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被群众认可的时候,一定会坚定地留下来,并且也会愿意用中医的办法解决问题。”李蕙十分笃定。
对于未来的期望,李蕙希望专科建设成为国家级区域性“中西医结合儿科医研中心”,更希望中医儿科的优势项目在全省遍地开花,被群众认可。
多年来,厦门市中医院儿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受大量的本市及省内外各级医护人员来科进修学习,大力推动中医儿科发展。不仅每年举办国家级及省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论坛,将中医儿科优势特色推广出去,而且在云霄县中医院等地建名医工作室,对口帮扶明溪县总医院、宁夏中医院儿科等,帮助基层和边远地区儿科发展。(邓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