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
冬春季听到家里的小朋友咳嗽声,家长们都揪着心,是流感?支原体感染?还是新冠复阳?其实,如果咳嗽、咳痰2周以上还应警惕一种疾病——结核病。
一说起结核,大家都不陌生,它曾被称为“痨病”、“白色瘟疫”,在人类历史上肆虐数千年之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要用“人血馒头”治病的小栓子,甚至鲁迅先生都曾受到结核病的困扰。许多人“谈核色变”,其实在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后,临床上已经能较好地治疗和控制结核病,但根据WHO《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估算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4.8万,发病率为52/10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其造成的危害仍不能忽视。
什么是结核病呢?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病呼吸道传染病,它不受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地区的影响,人体许多器官、系统均可患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结核杆菌散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就可能被感染。
结核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是肺结核的高发季节,因为冬季寒冷,人们多将窗户缝隙密封,空气不流通,且气温突变人体容易生病使免疫力下降,一旦有结核患者,很容易将病菌传染给密切接触者。结核杆菌入侵人体后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幼儿、糖尿病人、艾滋病人、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长期酗酒者、药物成瘾者、尘肺患者等都是感染结核病的高风险人群,更易感染和发病。
肺结核发病隐匿,在肺结核病早期,由于病情轻、病灶小而没有明显症状,即使有了症状,也和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相似,容易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而忽略了肺结核。因此当有咳嗽、咳痰症状超过2周且未治愈者,就应想到是否得了肺结核,如伴有咯血或痰中带血更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结核病可治愈的。我国各县市区都有结核病治疗定点医院,尽快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遵从“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治疗原则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治疗后肺内病灶消失或形成硬结、钙化,痰中查不到结核杆菌,即说明患者已经治愈,不再有传染性。但如不按时服药或自行中断治疗,极易使结核菌产生耐药,一旦耐药,当前服用的抗结核药物就难以有效地杀灭结核菌,导致治疗失败。
那么要怎么预防结核病呢?首先要注意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可能感染结核杆菌的,应及时到医院去排查;其次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注意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过累、精神紧张;均衡饮食,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状态,才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远离结核病。最后要有良好卫生习惯,勤戴口罩,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掩口鼻,勤开窗多通风,即使在冬春季也应做好保暖的同时每日开窗通风换气2~3次,每次30分钟以促进空气流通,减少结核病传播风险。对于婴幼儿,按要求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重症结核病的发生。
指导单位:福建省预防医学会科普专委会、福建省医学会科普分会
主办单位:泉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卫生报》社、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承办单位: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