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6版)

▲老年人肩关节术后早期康复介入,术后第二天林忠华主任即带领治疗师团队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床旁康复指导训练

前景广阔 尚缺乏标准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约为5亿人。而运动损伤的发病率在10%~20%,背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因此运动康复被视为“下一个医疗服务金矿”。

运动康复的提前介入,一方面缩短了康复和住院时间,另一方面也大大减轻了医保压力。有数据显示,在运动中每投入1元,就能在医疗中减少8元的支出,这对医保控费意义重大。

“倘若后续能打通医院、社区的信息壁垒,运动康复是最有望实现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分级诊疗梦想。”林忠华说。尽管如此,他并不否认这一行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人才匮乏或许是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目前中国的运动康复师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医科院校很少设立运动康复专业,两者相对割离,即运动康复还是偏重于“运动”,而非“医疗”。这之中产生的矛盾是,体育学院并无医疗教学资质,医学院教学很少结合实际运动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尴尬的局面。

这造成运动康复医学在很多医院无法开设。

同样是运动康复,健身房和医院侧重并不相同。“健身教练更侧重形体训练。即使有些健身人群练出了一身腱子肉,但我们让他们做某一种动作时,他们反而会出现肌肉疼痛,原因就出在健身教练无法从医学层面作出评估,帮助健身者找到身体薄弱点,进行功能上的提升。”姜财说。

在国内大众心目中,运动康复往往被认为是专业运动员才需要的治疗,在“我要治病”和“怎样去恢复身体功能”之间,大多数国人还是选择了前者,这使得运动康复服务尚无法被大众认可。

“此外,运动康复的医保收费项目支撑不够,导致费用偏高,都制约了运动康复的发展。未来要开发这片蓝海,尚有诸多难题需要一一攻克。”林忠华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