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有的人迫不及待地脱下臃肿的冬装,奔赴户外享受春的气息。然而,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来说,此举万万要不得,而应从防寒保暖入手,严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
呼吸道感染易致慢阻肺急性加重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通常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该病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在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达13.7%。慢阻肺无法根治,但通过加强健康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症状,减缓发病次数及加重。需警惕的是: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可直接推动进展至呼吸衰竭,或间接增加合并症风险,推动疾病进展乃至死亡。慢阻肺急性加重最常见的病因是呼吸道感染,78%的急性加重患者有明确的病毒或细菌感染依据。
防范“病毒搭台,病菌唱戏”
慢阻肺患者因长期气道上皮损伤和结构改变,导致其阻止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下降。比如,气道表面的纤毛好比“清洁工”,其定向摆动像扫帚一样不断清扫病毒、病菌,让人通过咳嗽等方式将病原体排出。但慢阻肺患者气道表面纤毛残缺不全,“清洁工”不能有效工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几乎50%的AECOPD患者合并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常见病毒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40%~60%的AECOPD患者可以从痰液中分离出细菌。
对慢阻肺患者来说,一次普通的感冒就可能带来致病的影响。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搭台,病菌唱戏”,在遭受细菌、病毒多重打击后,病情可急转直下。
要“春捂”不要“轻装上阵”
初春早晚温差较大,忽冷忽热,易使人罹患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故慢阻肺患者切不可“轻装上阵”,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合理防寒保暖。
1.起居:居室温度争取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在55%~60%,并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选择白天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一般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遇寒冷或雾霾天可灵活掌握。气温变化剧烈或出现雾霾时尽量避免外出,如不得不出门,应佩戴医用口罩,口罩保持干燥并定时更换。
2.衣着:尽量不让皮肤裸露,尤其要重视头、胸背、腰及足部保暖,可合理利用围巾和帽子。视气温增减衣服,避免因穿得太多,稍微活动便大量出汗。
3.睡眠:晚上宜早睡,早上宜在太阳升起之后起床,避免受凉出现咳嗽。
防感染不能光靠“捂”
1.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2.远离罹患感冒、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避免到人流密集处。外出时宜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常洗手。在医生指导下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1次肺炎疫苗。
3.避免在通风不良的空间燃烧生物燃料,如烧柴做饭、生炉火取暖等。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吸入。
4.适量运动,从较小的运动量开始,量力而行。
5.通过吹口哨、吹笛子、吹水泡、吹气球,做呼吸瑜伽、呼吸操、缩唇呼吸等进行肺功能锻炼。
6.从夏天开始用冷水洗脸等方式锻炼耐寒能力。
7.注意进食鸡蛋、牛奶、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维生素、优质蛋白、微量元素的摄入。多饮水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8.有指征者遵医嘱正确使用吸入制剂,进行家庭氧疗。
指导单位:福建省预防医学会科普专委会、福建省医学会科普分会
主办单位:泉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卫生报》社、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承办单位: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