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院到手术,仅用了1天
脑梗患者移植术后直立行走
每年清明节,家住山东的慧慧都会发一条朋友圈。“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们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你却救了我。愿天堂的你再也没有病痛,愿你的家人永远幸福安康。”
素昧平生,却血脉相连。这是一名器官受捐者对捐献者割不断的情感。
2022年,慧慧突然胸闷咳嗽。从日照到了青岛,住院两个多月。还突发脑梗,路都走不了了。医生说移植是最后一条路。
“福医协和这边通知我们有肝源了。我们马上飞过来(福州),科室让我们先住进来,再办手续。非常快!没想到这么快!”快,意味着变化,意味着转机,也意味着医疗团队的高效,这让原本陷入绝望的慧慧,看到一丝曙光。
2020年7月,福医协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立,中心带头人蔡金贞教授从事成人肝移植23年,儿童肝移植10年,做过许多高难度移植手术。
必须快,也基于蔡金贞教授对慧慧病情的判断。“在我国,6个人同时等待一个肝脏供体,最终可能只有一人等到。再加上病人有脑梗病史、凝血功能障碍,尽快手术也是为她争取更好的预后。”
从入院到手术,仅用了1天。见到慧慧时,她已经能坐着跟我们聊天了。“很感谢蔡教授,也很感谢那位捐献者,给我第二次生命。”慧慧说。
何时有供体何时手术
手机24小时开机
2023年12月,一位花季少女遭遇意外,救治无效。悲痛之余,家人决定捐献她的器官。三位青少年在捐献者的无私捐赠下,在医护团队争分夺秒的接力下,得以延续生命。
历时8小时,福医协和医院第一台儿童肝移植手术顺利结束。两个小时后,两台儿童肾移植手术也顺利结束。目前,三个孩子已顺利出院。
同时开展多台器官移植手术,是器官移植中心运转的常态。不分昼夜,则是器官移植中心医生的工作常态。福医协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斌说:“我们器官移植医生需要奉献精神。因为很多器官移植是在急诊的情况下进行的,供体什么时候有,手术就什么时候做。术后病人出现反复,也需要马上响应。工作20余年,吴斌医生和同事们的手机一直是24小时开机,保证不落下一个工作电话。”
一次联合移植两个器官
器官移植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对同一位患者一次性移植入多个器官的联合移植是对团队更高阶的挑战,因为这既要保证供体来源的同步,又要尽量避免受体对外来器官的排斥反应。
2023年上半年,熙哥(化名)在患有长期尿毒症的基础上又并发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命垂危。器官移植中心蔡金贞主任接诊后,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等治疗为熙哥稳住病情,在配型成功后实施了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手术十分顺利。手术后,熙哥出现了重症肺炎、败血症、失血性休克、胆漏等并发症,几度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三进”ICU(重症医学科),但每次都在ICU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抢救了回来,保住了生命。
出院前,熙哥打趣地说:“很感谢ICU的医护人员!你们把我照顾得很好,不过我是真的再也不想进ICU了!大家再见!”
2022年8月,福医协和医院成为福建省首家具备心脏、肺脏、肝脏、肾脏4项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取得资质以来,移植总例数148例,肝移植46例,肾移植101例,肝肾联合移植1例,不断推进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
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裴广辉说:“器官移植技术代表着一家医院的学科能力和综合实力,因此,一台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需要各个相关科室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以及高效的协作能力。”
在查房时,不少病人和家属总是反复地问医生:什么时候能够获得供体,什么时候能手术?
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滕大洪非常理解病人的焦急:“在全世界,需要做移植的病人多,捐献的供体少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作为器官移植医生,我们必须尽量维护病人器官的功能状态,从各方面提供最好的帮助,让病人获得移植的手术机会。”
一台移植手术的成功,更离不开OPO团队的努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福医协和联合OPO已完成器官捐献192例,截至2024年2月29日,医院已成功救治689位终末器官衰竭患者和276名失明患者。
蔡金贞教授说:“大器官移植是协和医院学科建设以及医院高质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向,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接下来就是品牌建设,加强疑难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加强临床、教学、科研的协同发展,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