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夜何其多,只等他远远地来,健康地离开。”在寂静的夜晚,刚准备下班的福州爱尔眼科医院视光科主任余梅仙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则是她日常工作中的三件宝:精巧的眼球模型、整洁的白大褂和手中常握的笔灯,每一样都象征着她在医学道路上的专注与坚守。
亲情牵引,结缘眼科
余梅仙的眼科之路始于她大学毕业后在医院实习的日子。
回想起2002年,家中的爷爷因白内障导致视力受阻、生活受限时,她决定让爷爷在自己实习的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当纱布被揭开的那一瞬间,爷爷眼中闪烁着激动,高声说道“我看见了!看见了”,惊喜地宣布他重新看到了世界。那一刻,余梅仙深切感受到了能够成为一名眼科医生,给患者带来光明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从那时起,她决心当一名眼科医生。
专业是与患者沟通的底气
坚守底线绝不过度医疗
近视并非只是简单的配镜问题,余梅仙始终坚持个性化管理近视,避免过度医疗。
“我们根据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情况和近视眼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及全周期的近视管理,从而有效控制各年龄阶段近视的发展。”余梅仙说。
对于急切的家长,她总是耐心解释,如果能用一种方法控制就不要复杂化。同时,余梅仙不断学习,引入新技术和项目,更好服务患者。
她还推动引入美国VTS4/SVI视功能康复系统,通过创新训练增强视力和协调性,解决患儿走路易摔倒和看书跳行漏字等问题。
“专业是与患者沟通的底气。”作为科主任,余梅仙注重团队专业成长,定期培训,鼓励分享,确保提供高质量眼健康服务。
用“共情”化解家长焦虑
日常门诊里,面对焦虑甚至濒临崩溃的家长,余梅仙有一套化解的“法宝”。
5岁的男孩小鹏(化名)检查后发现近视200度。他的母亲难以接受这个结果,泪眼婆娑地坐在余梅仙诊室,无助与焦虑尽显在脸上。
余梅仙轻声细语安慰她,在询问中得知,小鹏的父母都是近视患者,为了预防孩子近视,母亲不让小鹏接触电子产品,严格控制用眼时间和环境。然而,小鹏为了消磨时间,迷上玩乐高积木,经常一玩就是数小时。
“乐高积木的颗粒细小,长时间近距离拼搭会增加近视的风险。孩子的近视已成事实,现在最重要的是配合治疗,控制近视度数增长。”
这个故事只是余梅仙众多诊疗经历中的一个缩影。“作为母亲,深知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在与家长沟通时,以心交心,这样容易产生彼此间的共情。”余梅仙常与家长聊上半个多小时,只为找到孩子近视的根源。
热衷科普教育
播撒眼健康的种子
余梅仙从事小儿眼科眼视光工作近20年,不仅在专业上孜孜不倦,还热衷科普教育,播撒眼健康种子,多所中小学聘请她为家庭教育讲师。
“预防近视要从娃娃抓起,不能单靠一项措施或技术,更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提升对近视的重视。”这就是余梅仙投身于科普教育的初衷。
尽管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十分亮眼,但余梅仙坦言,她把时间都给了“别人的孩子”。“节假日是我最忙的时候,孩子们需要进行视力检查,而我已经11年没有陪着女儿和一家人去旅行。”对于女儿的亏欠,余梅仙将其转化为更高的动力,坚定地守护着儿童的明亮双眼。
(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