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民生、医疗、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协商议政。在卫生健康发展方面,一起来看看福建的委员代表们都带来怎样的好建议、好声音。
阮诗玮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近年来,各地积极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健全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出台育儿补贴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如何推动生育支持政策供给、加强对女性生育权益的保护力度?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建议,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一是从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供给方面,将生育支持作为民生实事,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和绩效考核。建立生育就业歧视问题常态化监管。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扩大普惠性托育供给,对托育服务支出给予所得税抵扣。鼓励推动企事业单位开办托育机构,发展民办普惠性托育所。启动减轻家庭压力负担和生育负面影响的教育体系改革,如缩短基础教育学制、取消中考职普分流等。
二是从加强生育力保护和服务方面,做好婚育意愿和行为数据监测,建立完善家庭发展基础数据库,实现多部门婚育支持数据共享和整合利用,及时掌握育龄群众最新婚育动态,优化调整政策方向。同时,开展以生育力保护为主题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普及和公共卫生干预,推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进校园。
三是在营造良好职场环境,保障女性合法生育权益方面,重视和提升产后女性重返职场能力,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为她们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指导、贷款免息和税费减免等支持。建立在职人员生育保险的政府、企业、家庭三方分担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填补用人单位在女职工孕产期的岗位缺口,减轻用人单位负担。
四是在培育新型婚育文化方面,加强宣传适龄婚育的重要性,倡导家庭领域男性的责任,推动建立夫妻共担育儿责任观念。
黄昱
完善医疗机构“无陪护”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老年人口高龄化、失能化带来的住院照护问题日益凸显。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昱建议,在全国推广“无陪护”服务,并完善多方参与的长效保障激励机制。
黄昱表示,近年来,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等省份均开展了“无陪护”病房试点。2022年,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方案》,有近20个“无陪护”试点医院、100多个试点病区建立了服务规范、运行和保障机制。
针对目前医疗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医院聘用的护理员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黄昱建议,建立完善医疗护理员规范培训培养机制,加强在岗护理员培训,各地可依托属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设立医疗护理员培训中心;加强护理后备队伍培训,鼓励支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扩大护理类专业招生规模,采取订单定向等模式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护理队伍;鼓励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在职中短期护理培训课程,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培训具备医学照护基本技能的生活护理员;探索建立多方激励的长效保障机制,多措并举激励引导社会劳动力从事护理员岗位;制定出台推动各地建立“无陪护”服务收费的定价政策,完善符合适老化要求的护理价格政策;做好“无陪护”服务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衔接等。
陈椿
让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基层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今年全国两会,陈椿带来一份提案,建议在平潭建立一个闽台交流医学的产业园区。
他表示,平潭有很多的台湾同胞经商置业,在这里建立闽台交流的医学产业园区条件很好。这样的医疗合作,能为平潭当地带来很大的益处。同时,台湾有许多中医技术很有特色,如果能在一些区域放开政策,那么大陆同胞和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就都能够享受这些治疗。
此外,陈椿委员也十分关心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基层。福建省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从最早的医生坐诊到如今的三级医院组团式帮扶,形成了“院包院,院包科”的新模式,目的就是为了给县级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队伍。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沉共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自评100%达到国家标准,县域“六大中心”基层辐射率达90%,为基层服务470余万人次。
王焱
合力推动原创性医疗器械发展
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敢为先”的医疗器械创新企业。但是,当前原创性医疗器械种类依然较少,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中还没有形成行业龙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表示,改良性医疗器械在国际上有同类上市产品对照,而原创性医疗器械没有。因此,在进行专家认定时,原创性医疗器械在产品成熟度和临床应用支持数据等方面会非常吃亏。
创新医疗器械注册需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耗时、耗力,导致一些企业不愿研制新产品。”王焱表示,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但多数是原则性的规定,正向激励不够。评审部门与注册企业的双向沟通效率和深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王焱建议,制定创新医疗器械认定指南和差异化评定标准。在《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基础上,完善创新医疗器械认定操作指南;制定不同类型创新认定的评分细则,建立科学的评价评分制度,区分原创和改良的认定要求;将原创性医疗器械纳入容错机制,建立“有条件放行制度”。王焱指出,提升本土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实力,迫切需要产业机构与医院强强联手。医生协同科研团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原创性科研,推动创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积极开展和迭代升级。
谢良地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谢良地建议,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
谢良地表示,2019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提出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但目前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难点堵点,突出表现为运营成本高,导致托育机构“普惠难”;受传统观念影响,群众对社会化托育服务机构信任度不高,多数家庭选择由父辈或自行照顾婴幼儿,托育服务刚需受到抑制,造成托育服务普遍面临供需失衡的矛盾,导致托育机构生存难;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紧缺,导致托育机构“优质难”。
为此,谢良地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托育服务立法进程,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托育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托育服务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有序推动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二是将托育服务纳入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制定出台普惠托育服务的补助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支持用人单位、社区、幼儿园等多方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资格准入、职级评定、薪资标准、晋级管理评价体系。
黄蕾
推动两岸中医药“医”路前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创民族复兴伟业。”全国人大代表、南平市台联会长、台盟南平市委会主委黄蕾对此深有感触,“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对双方都有重要意义。”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强调“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
“在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福建既有天然优势,也担负着重要使命。”今年,黄蕾将目光投向两岸医疗和医药领域,期待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增强两岸民众福祉。
黄蕾来自南平邵武市。多年来,南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邵武市紧邻武夷山国家公园,是福建10个闽台农业合作科技推广示范县之一,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无霜期较长,拥有药用动植物600余种,占全省中医药材资源种类的24.3%,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材基地,在中医药产业发展、种质资源开发和中医药特色休闲养生产业发展上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
“早在唐、宋时期,福建先民就将中医中药带入台湾,清代以来,闽台中医药更是相融互汇,中医药材贸易热络。”为此,黄蕾建议,支持南平邵武市建设“海峡两岸中医药融合发展示范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强海峡两岸道地药材产业合作,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医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促进海峡两岸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中医药为媒,推动两岸‘医’路向前,共绘健康‘同心圆’。”在黄蕾看来,在福建建设海峡两岸中医药融合发展示范区,还有利于进一步浓厚“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社会氛围。她期待,未来两岸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网 福建日报 福建发布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