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易被误诊的孤独症

“学霸附体”却与人格格不入

本报记者 张帅

4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在中国,孤独症患者超过1000万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上升,孤独症已成为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陈敏榕最近接诊了14岁的女孩尹颖(化名),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尹颖是一名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平时没有什么朋友,参加体育活动时不遵守规则。家人和老师认为这只是她的性格问题,长大后会自然改善。

升入初中后,尹颖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古怪,与人格格不入,像个外星人。由于被孤立,她整天情绪低落,不愿意去上学,最终在一家综合医院精神科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陈敏榕提醒,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综合心理治疗,并引导家长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疾病。

在临床上,阿斯伯格综合征常常被误诊。通常,患者在8至11岁,甚至到了青少年或成年期,才被确诊。很多孩子因为不适应集体生活、情绪低落、拒绝上学等原因而求助于医生,他们通常会被误诊为抑郁症、焦虑症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有些孩子因为偏爱某一种或几种食物,甚至被误诊为厌食症。事实上,有18%~23%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在青春期同时存在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症状。

陈敏榕说,许多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智商高于常人,其中一些人因突出的成就被誉为“天才”。在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中,男孩比女孩多,但女孩更善于适应和伪装,因为她们通常不那么活跃,往往被人误以为只是性格内向。她指出,这些患者并非故意行为异常,而是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规则的理解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学习。

她呼吁社会应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