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和谐共生,美好生活”。与此同时,《大医生开讲》之帕金森科普系列直播第五场也顺利开播。
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日这一天,邀请了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二级主任叶钦勇教授,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曾育琦,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阵做客《大医生开讲》直播间,一起探讨帕金森病相关知识。
截至发稿,福建卫生报直播平台、视频号、抖音号、福建日报视频号等多平台的观看与回看量已超49.6万人次。
帕金森病能否得到有效救治
在于把握药物治疗最佳时期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以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7%,在250万以上。
叶钦勇介绍,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脑部分泌多巴胺的细胞减少,导致脑部多巴胺的浓度下降。如果补充足量的多巴胺后,患者症状可以显著改善,有些患者甚至可能身体各项机能也都可以恢复到和正常人一样。在这个时期患者会感觉非常舒适,因此也就被称之为帕金森病的“药物黄金期”。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福建省有8万左右的帕金森病患者,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却只有一半。
叶钦勇强调,帕金森病能否得到有效的救治,在于是否能够在疾病早期做到正确无误的诊断,从而把握好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期。
帕金森病的前三到五年是治疗的黄金时期,所以对于“帕友们”来说,尽早接受药物治疗,不仅能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以延缓疾病进展。
如何发现早期帕金森
警惕这些症状
帕金森病的病程进展比较缓慢,一般需要经过5~10年左右的时间才会出现病情的加重。因此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帕金森病早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手抖。
曾育琦介绍,手抖是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医学上称为震颤,但是有30%左右的帕金森病患者不会表现出震颤。
帕金森病最核心的症状是动作变慢、变得不灵活,称之为“运动迟缓”,这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
帕金森病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胳膊腿动作本来就会变慢,而忽视了这个症状,曾育琦在门诊经常会碰到动作慢到走不动了才来医院看诊的患者。
除此以外,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还有面部表情变少、胳膊腿僵硬、走路时一侧手摆臂减少、说话声音变小、写字越写越小、腰杆直不起来、小步前冲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最好能到神经内科运动障碍专科门诊来就诊,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帕金森病手术有一定的风险
但仍然是改善症状的有效方法
直播中,不少网友咨询帕金森手术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手术风险问题。
陈阵表示,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但对于一些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深部脑刺激手术仍然是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法。
陈阵提到,不少患者也在门诊中经常向他咨询:做完脑起搏器手术(DBS)能像正常人一样吗?
他解释,DBS手术可以显著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缓慢等,但不会治愈帕金森病,仍然需要继续接受药物治疗和康复运动。
陈阵介绍,在手术前会由神经内外科医生、麻醉师和工程师共同参与手术会诊,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挑战,并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随后会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讨论出最佳的麻醉方法和设备配置,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在使用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副作用比较大时,可以考虑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症状。
呼吁更多基层社区加入三级诊疗
帮助患者尽早实现规范化诊治
目前,国内对帕金森病和相关运动障碍病的诊治技术和能力在各地区医疗机构分布不平衡,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缺乏有效衔接。国家也一直在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帕金森病的三级诊疗建设。
直播还增设特别环节,邀请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邱清华医生共同连线探讨相关知识,观众互动十分热烈。
叶钦勇介绍,一级诊疗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医院构成,负责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的早期筛查,并针对高危人群及诊断明确且病情平稳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干预与随访,依据上级诊疗中心制定的方案提供常规的基础治疗,开展居家康复指导。
二级诊疗主要由地级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构成,一般设有帕金森病专病门诊,针对绝大多数的运动障碍病患者利用常规手段予以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三级诊疗主要由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构成,主要针对诊断不明确、有严重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疑难运动障碍病患者,对疾病提出正确的诊断及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
叶钦勇呼吁,希望更多基层社区可以加入三级诊疗管理模式,帮助更多帕金森病患者尽早实现规范化诊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