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小心眼睛“沙漠化”

作者:林秋荣1 泉州市儿童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杨林静2 泉州市儿童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

在这个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眼部不适:眼干、眼痒、眼刺痛感、异物感、视物模糊等,这些症状你是否也曾感同身受?小心,干眼症可能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健康。据统计,我国干眼症患病率高达21%~30%,仅次于近视,位列第二大常见眼科疾病。尽管如此普遍,但许多人对干眼症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容易忽视早期轻微的症状。

什么是干眼症

干眼症,学名为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眼部不适应症状的眼表疾病。正常情况下,眼表覆盖着由脂质层、水液层、黏蛋白层组成的泪膜,维持角膜和结膜上皮的完整性,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当泪膜稳定性受损,就会出现眼干、眼痒、异物感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角膜上皮缺损,视力下降。

根据发病机制和泪液成分异常,干眼症可分为多种亚型,如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混合型等。临床上,医生会综合评估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结膜染色情况等指标,将干眼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干眼症从何而来

干眼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不良用眼习惯: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眨眼次数减少,泪液蒸发加快。

2. 内分泌变化:随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泪腺功能减退。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引起泪腺炎症。

4. 不良环境因素:空调房、烟雾、风沙等恶劣环境加速泪液蒸发。

5. 眼部手术或外伤:损伤泪腺,影响泪液分泌。

6. 全身用药: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会抑制泪液分泌。

7. 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影响泪膜稳定性。

干眼症如何治疗

干眼症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维护视功能,并尽可能去除病因。治疗方案需要针对病因和严重程度个体化制定,通常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三个方面。

病因治疗

针对已知的相关因素,如改善用眼环境、纠正不良用眼习惯、治疗全身性疾病等。

药物治疗

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一线用药,可润滑眼表,轻中度患者选择低黏稠度制剂,重度患者选择高黏稠度制剂,长期使用宜选无防腐剂制剂。

促泪液分泌药物:如免疫抑制剂低浓度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通过抑制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反应来增加泪腺分泌,起到治疗干眼症的作用。

抗炎药物:对于中重度干眼伴炎症反应,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其他药物:如抗菌药物治疗继发感染,细胞生长因子制剂促进上皮修复等。

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睑缘清洁、热敷、睑板腺按摩等,可改善睑板腺功能。

强脉冲光治疗:利用特定波长光束,可减轻睑缘炎症,调节睑板腺分泌。

泪道栓塞:可以有效减少泪液外流,延长泪液在眼表停留时间,有助于受损眼表的修复。

生活方式干预:纠正不良用眼习惯,改善用眼环境,是干眼症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病因复杂、症状严重的干眼症患者,可能还需要热脉动治疗、湿房镜、手术治疗等个性化方案。

干眼症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的慢性眼表疾病。治疗上需要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时,干眼症需要患者树立长期治疗的思想,定期随诊,动态调整治疗方案,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一旦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切忌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让我们共同提高对干眼症的警惕,科学防治,还“心灵之窗”一片湿润和清明!

(作者:林秋荣1 泉州市儿童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杨林静2 泉州市儿童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