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5岁的刘先生因为吃了河豚鱼后出现口周麻痹、手脚无力,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家属发现后将其紧急送往医院。在ICU内经过数日的抢救后,才保住了性命。刘先生平时经常吃河豚鱼,没想到这次却差点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原来,引起刘先生出现这些症状的正是因为中了河豚鱼毒。
在美食的世界里,河豚鱼以其鲜美独特的口感,被誉为“鱼中之王”,尤其在春天,是河豚鱼产卵的时节,也是吃河豚鱼的旺季。然而,这道美味佳肴却隐藏着一种致命的风险——河豚鱼中毒。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需要警惕其中的潜在危险。
河豚鱼中毒是什么
河豚鱼,学名鲀科鱼类,体内含有河豚毒素(TTX),这是一种极强的神经毒素,毒性甚至比氰化钾还要强数百倍。即使微量摄入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鱼的卵巢、肝脏、血液、皮肤和鳃等部位,尤其是卵巢和肝脏中的含量最高。
河豚鱼中毒的表现
河豚鱼中毒的症状通常会在食用后10分钟至3小时内出现,初期表现为口唇、舌尖麻木,随后迅速扩展至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逐渐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症状,最终可能导致肌肉瘫痪、意识模糊乃至昏迷,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或心脏停搏而死亡。
如何诊断河豚鱼中毒
临床上主要通过询问近期是否食用过河豚鱼及其制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来做出诊断。如果病史不明确,还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或呕吐物中河豚毒素的存在来明确诊断。
如何治疗河豚鱼中毒
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能完全中和河豚毒素,只能依赖于综合治疗手段。对于已经中毒的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尽快将患者送至医院抢救,治疗主要是通过催吐、洗胃、吸附毒素、支持性疗法等手段,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减少毒素吸收及促进毒素排出,对于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的病人,可以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生命支持手段,维护生命体征稳定。
如何预防河豚鱼中毒
尽管河豚鱼毒性极强,但并非无法预防,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可以将河豚鱼中毒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首先,最为关键的是要在合法渠道购买,并由专业厨师处理烹饪。而且,我国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经过专门培训且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厨师才有资格加工河豚鱼,并且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流程去除有毒部位。其次,切勿自行捕捞、宰杀及食用河豚鱼,尤其是不要轻易尝试吃野生的河豚鱼。最后,在食用河豚鱼过程中也应遵循“先尝后食”的原则,即厨师先试吃一小份,确认无异常反应后再供给食客享用。同时,也不建议儿童、孕妇以及肝肾功能较差等特殊人群食用河豚鱼,以降低中毒风险。
河豚鱼虽然美味可口,但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只有提高公众对河豚鱼中毒的认知,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科学合理地享用河豚鱼这一美食,我们才能既满足味蕾的需求,又能保障生命健康不受威胁。让我们在追求美食的同时,时刻保持警惕,珍惜生命,远离食品中毒的风险。
(作者:林炳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