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长肿瘤,更怕肿瘤长在“刁钻”的位置;怕长肿瘤,更怕肿瘤切除后复发!
60多岁的漳州人陈先生怕什么来什么,而且同时遇上了肿瘤患者最怕的这两个问题。
幸运的是,陈先生得到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院)陈春美教授及神经外科团队的救治。
应对“最可怕的颅内肿瘤”
4年前,陈先生确诊颅咽管瘤,得知这个肿瘤是长在脑部很深的位置,手术难度很大,且易复发,被称为“最可怕的颅内肿瘤”时,陈先生和家人都要崩溃了。
他们四处寻医,得知陈春美教授是国内“很厉害的补脑专家”,幸而寻得他为自己切除肿瘤。手术顺利,且术后复查未见复发,一家人欣喜若狂。
遗憾的是,今年春节前,陈先生出现头痛、行走不稳、视力障碍、全身乏力,后逐渐精神萎靡。
难道是肿瘤复发了?他再次求诊陈春美教授。不幸的是,不仅颅咽管瘤复发,而且直径约4cm以上。
对比4年前核磁共振结果,复发的肿瘤巨大、压迫下丘脑,严重影响生活,且复发肿瘤呈现实性影像表现。
陈春美教授介绍,虽然颅咽管瘤是良性肿瘤,但它的生长部位很深,往往长在颅脑深处下丘脑区域,有很多盲区,并且肿瘤周边有许多重要神经血管。
医生需要从神经血管密集处摘除肿瘤,就像要不破坏密布的白色橘络,不划破粒粒饱满的果肉,完整地取出橘子中的核,难度十分大。手术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神经损伤,术后出现昏迷、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不论从颅咽管瘤手术本身的难度而言,还是从二次手术难度来说,这都是一次“天花板”级别的挑战。但经验丰富的陈春美教授从病人的生活质量、身体条件等综合考量,仍旧选择为患者再次手术。
“第一次手术很顺利,让我捡回了一条命,而且没有什么并发症、后遗症,多活了四年,我非常感谢陈春美教授。这次手术不论成与败,不论我是生是死,只要是他主刀,我就没有遗憾。”陈先生十分相信陈春美教授,第一时间采纳了他的治疗方案。
在手术室麻醉和护理团队的精心配合和支持下,陈春美教授带领团队,采用微创小骨窗额底纵裂入路,在神经血管密布的大脑深处抽丝剥茧,成功将肿瘤剔除干净,且血管和神经均无损伤。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复查核磁共振,肿瘤完全切除。
挑战禁区
不仅擅长“补脑”,陈春美教授还擅长脊柱脊髓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等神经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在显微镜技术、内镜技术(神经内镜和脊柱内镜)、微通道技术和3D打印、MR(混合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独树一帜,临床业务得到全国同行认可。
从医26年,陈春美教授曾用“三个不容易”谈行医经历和体会,包括理论学习周期长带来的不容易,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带来的不容易,以及较大的工作量带来的不容易。他也在每一次的“不容易”中,精进医术。
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死亡率、致残率高,可是,若不做手术,一线生机都没有,可能迅速致命。泉州某医院接诊到这样一位66岁男性患者,建议家属立即联系神经脊柱外科专家陈春美教授。
陈春美教授会诊后,判断患者有室管膜瘤伴出血可能,不排除自发性出血,已影响呼吸,且四肢出现瘫痪,建议紧急转入他所在的省二院救治。
很快,病人转入省二院。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后,陈春美教授与神经外科团队的林海主任带领手术团队为患者手术。
又一次挑战禁区,医生团队全神贯注,在高倍率显微镜下通过显微剪和手术刀,抽丝剥茧,精雕细琢,完整切除长约2.5cm的肿瘤。手术在花费2个多小时后顺利完成,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病人的神经功能。
3月30日,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脊柱脊髓全国巡讲(福州)暨中国神经脊柱百县市扶持项目推进会上,陈春美教授直播了9台高难度手术,分别为脑血管瘤、寰枢椎脱位伴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寰椎椎管狭窄伴脊髓损伤、高颈段脊髓肿瘤、胸椎脊膜瘤、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等不同疾病手术,涵盖从颅脑到骶椎的神经相关疾病。
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湖南、贵州、江西、四川和福建等的全国60位神经外科、骨科医生现场观摩手术演示。
据悉,这些高难度手术已在他的带领下能够在省二院神经外科开展。
数据统计,近两个月,陈春美教授已在省二院开展了超过110台手术,以高难度4级手术为主,为更多的疑难患者提供了更多“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