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简称:附属海沧医院)不断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在重症康复体系建设方面也超前布局,多个科室深入开展联动式合作,探索建立起以重症医学科为主导,康复医学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共同介入的“重症康复多学科诊疗新模式”,不仅让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续,而且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早期康复创造奇迹
让患者更快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原来就想叔父能够延长些生命,卧床不长压疮就可以了。没想到,现在他竟然能站也能走,简直就是奇迹!”日前,同是医务人员的马先生(化名)盛赞附属海沧医院重症早期康复取得的神奇效果。
马大伯今年83岁,患有膀胱肿瘤十多年,多次进入重症医学科抢救,去年又因肺部感染、肿瘤转移导致的肠梗阻再次痛苦不堪,生命垂危,在一家知名医院做了肠道造瘘手术,但术后几个月病情持续恶化,想尽各种办法后的亲人感觉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在海沧租了一个房子,准备陪伴老人度过最后时光。一日,马大伯突然病情恶化,家人急忙将其送到附属海沧医院。经过该院重症医学科奋力抢救,老人闯关历险,抢回来一条命。与此同时,医院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和个体化康复。从最初的被动康复到逐步的主动训练,救治康复团队持续每天不间断为他实施训练,马大伯从命悬一线到恢复意识,从长期卧床到能够坐起,再到能够站立,并能够走动,身体状态愈发良好。
“这位患者能够重新站立行走,得益于我们在ICU抢救开始时就严格贯彻的重症早期康复理念。”附属海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田洪居介绍,重症早期康复是在急危重患者开始抢救时,便及时尽早地从身体、心理及社会功能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方面干预和治疗。
“病情那么重,不是应该少动、多休息吗?”不少患者家属一听重症早期康复,就会有这样的疑问。田洪居说,很多人常常把康复与疾病后的恢复相混淆;或者认为,康复是救命治疗之后的事。这都是对重症患者康复很大的误解。
其实,一旦患病卧床,肺部扩张受抑制,重力对身体的压力感受器发生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48小时就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还会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并可能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胃肠蠕动功能下降、便秘、肌肉关节萎缩、营养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ICU获得性虚弱(ICU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指临床诊断的危重症患者的肌无力)等问题。“通过早期康复训练,不仅可让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尽快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在功能上尽快恢复,有望更快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介入更前移
多学科一体化康复为患者“减负”
附属海沧医院探索打造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早期康复模式,组建重症早期康复团队。这一团队是重症监护环境下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不仅限于简单的“重症”与“康复”叠加,而是提供24小时医疗监测与床旁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致残率。包括重症医学科医师、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医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医师、护理人员等在内的重症早期康复团队会共同评估介入时机、利弊,以及用药、营养、康复训练中的生命体征观测等,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康复。
一个重症患者的训练,一般要有1~2个护士、1~2个治疗师、1个主管医生,他们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又密切配合,紧抓患者康复“黄金时间窗”, 根据评估后做出的康复训练方案,规范专业地进行分阶段的康复管理。
附属海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胡丹介绍,重症康复就像升级打怪,要面对一道道难关。
首先,要更早地让重症患者脱离呼吸机,降低再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ICU后康复的速度。患者生命特征稳定后,康复就要开始。在患者意识不清醒时进行被动康复,如运用针刺电疗等方法促进早期的苏醒。患者恢复一定意识后,把康复模式调整为半被动半主动的模式,如上下肢的机械被动训练。在患者意识进一步提高后,逐步过渡成全主动模式,如延长坐立时间、尝试站立训练、床边走动等。
其次,不光在肢体上进行功能锻炼,还要增强患者对治疗后的康复信心。
“要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变好。”胡丹说,患者信心的建立是康复效果显著的重要部分,这与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患者家属等反复沟通调整关系密切,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借助多种方式帮助患者建立从心理到生理的支持系统,促进其康复训练有效规范地进行。
医院数据显示,自2015年医院进行重症早期康复的摸索尝试,到2020年起正式全面深入推进,重症早期康复带来了良好成效:第一时间运用早期康复的患者,带管时间缩短了一半,再插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平均住院时间也缩短了近30%。
细节更精致
全流程、个体化护理加速康复进程
呼吸、意识、认知、吞咽、四肢动作……这些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对于重症患者而言都“难于上青天”,也唯有做好这些“小事”,才能使患者从威胁到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尊严的医源性护理中解放出来,让“活下来”的患者“活得好”,实现重症康复的最高人性价值。
全流程、个体化的精心专科护理能够有效加速重症患者的康复进程。
重症病房通常设置为无陪护病房,但对重症康复患者而言,家人的陪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重症康复有一“特例”——设置亚重症病室,在这个区域,允许家属进行陪护照料,促进情感链接,从而让患者更快康复。该院重症康复团成员很清楚:亲属的陪伴本身便是一种慰藉,让与重症患者关系亲密的家庭成员参与到照护当中,最大程度上帮助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与畏惧情绪。尤其对于意识功能障碍的患者,亲人的声音、美好的记忆刺激在唤醒生命新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柔性”引才添“硬核”动能
助力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附属海沧医院先后柔性引进20余位国际、国内及省内知名专家,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康复医学专家郭丹教授,厦门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委、厦门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民伟教授,他们成为该院重症早期康复体系建设的强力“外援”,助力医院学科建设、医疗新技术特别是急诊、危重症抢救、呼吸与重症和康复医学方面再上新台阶。(廖小勇 夏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