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以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刚刚履新的体制改革司司长杨建立不仅总结了三明医改主要经验的核心和实质,更明确提出了深化医改接下来要重点做好的四项工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不仅强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等深化医改的核心内容。《决定》发布后,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怎样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等公众和行业关注、期待的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先后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在《学习时报》和求是网等权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等形式,对新阶段深化医改工作的意义、原则和重点任务等进行了阐述,释疑解惑、动员部署、系统安排,激发了全行业进一步深化医改、推动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
随后召开的这场新闻发布会,则为接下来一系列医改重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明确了一个切入点,即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三明医改在卫生健康领域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起步于2012年的三明医改,由于进行了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重构,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自2014年就已经在卫生健康系统崭露头角,随后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和肯定,其改革经验进而在全行业得以推广。那么,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这个切入点,应该“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确三明医改主要经验的核心和实质。
三明医改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在以医改经验闻名全国之前,三明这座城市并不知名,作为曾经的革命老区和老工业基地的三四线城市,它面临着严重失衡的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人数比,进而背负着沉重的医保基金风险压力,因此三明医改可以说是“逼”出来的改革。要看到,我国各地的医改工作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状况,三明有三明的情况,各地有各地的特点,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并不是要全盘接收、机械照搬三明医改的具体做法,要推广的应该是三明医改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因地制宜的精神。15年的医改实践也证明,不顾实际情况的“一刀切”,不仅不是对医改的推进,反而是对改革的阻碍。
三明医改的核心在于魄力和韧性。2012年,新一轮医改尚在初始阶段,面临医保基金“穿底”、药品流通领域乱象横生、医务人员阳光收入过低等困境的地方并非只有三明,在2010年确定的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甚至也没有三明。然而,三明却以壮士断腕的魄力突破了重重困难、扛住了种种质疑,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让连续3年收不抵支的职工医保基金出现了结余,守住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底线。除了爆发力,三明医改还贵在持续性,从最初的三保合一、两票制、年薪制,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再到如今的全民健康管理,三明医改没有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没有因为人员变动而停步,没有因为遭遇挫折而观望,而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动,用长达12年的改革实践生动诠释了医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三明医改的核心还在于兼收并蓄。发布会上,杨建立指出,当前我国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是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地区改革经验的系统集成。这也说明,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广的不只是三明一地的医改做法,而是以三明为代表的,在党委政府勇于改革创新、各有关部门协同一致,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保证医务人员合理收入,稳定发展医务人员队伍等方面,各地采取的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医改好经验、好做法。事实上,发挥各地的首创精神,进而提炼升华为全国的医改举措,一直都是新一轮医改的特色做法和动力源泉。
据杨建立介绍,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从地方政府、政府各相关部门两个层面出发,在抓落实和督导评价上发力。这包括推动各地党委政府加强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的统筹,增强部门间宏观政策的一致性,指导各地试点医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并建立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监测评价机制。
(中国卫生杂志)
内容详见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