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曾是许多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为了将家属从患者住院“手忙脚乱”的陪护中解放出来,营造更整洁、安静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福建“无陪护”病房逐步走进越来越多的医院 。那么,这一模式能否真正成为解决“一人生病全家忙”的“药方”?
“这次可以安心住院,不再手忙脚乱了”
前不久,打算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肖大姐住进了宁化县总医院。之所以选择在当地一家县级医院做这大手术,肖大姐有自己的考量。
3年前,50岁的肖大姐因患癌症需要手术,特地去了广州一家三甲医院。“那时孩子才8岁,老公要照顾我,只好辞掉工地的活,带着放暑假的孩子一起到了广州。在医院呆了三四个月,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没了,我们又是贫困户,那时在医院住着我心里都不踏实,感觉自己就是家里的负担。”回想起伤心的过往,肖大姐不禁眼眶湿润。
有了上次的住院经历,这一次肖大姐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宁化县总医院,这里环境好、设备新,更让她满意的是,自己入住的病区有“无陪护”病房。即使一个人住院,也不用担心没人照顾。“这里有专业的护理员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一按呼叫铃,护理员就会到我床边帮忙,非常方便。”肖大姐说,“现在老公一边工作赚钱给我治病,一边照顾孩子,不会像上次住院那般手忙脚乱。我真是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些医生、护士、护理员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宁化,类似肖大姐这样的家庭还有不少,“无陪护”病房的出现,让这些患者和家属终于能“缓口气”。
“宁化是地处三明的偏远县城,很多年轻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家里有人生病住院,陪护就成了问题。”宁化县总医院副院长张标城说。
百姓的烦心事,就是改革的发力点。为破解摆在患者和家属面前的这一现实问题,宁化县总医院率先在三明市开展无陪护试点病区,在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科室推行“无陪护”病房管理。此外,医院还配备30多名专职疾病管理师,为住院患者开展包括调节日常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个性化诊疗指导。患者出院后,疾病管理师还会定期回访,将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外,延伸到日常生活。
“无陪护”是为了提供更好、更专业的照顾
年近40岁的方大姐从2020年开始,就一直在医院当护工,照顾病人。如今,她是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的一名护理员。
早上7点,方大姐来到病房开启一天的工作:从早晨漱口、洗脸、梳头发,到一日三餐喂饭、喂药,再到每隔两到三小时的翻身、日常的身体清洁……
在方大姐的悉心照料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连阿姨一天天康复,她为这个勤勤恳恳工作的护理员竖起了大拇指。“虽然家人在会比较安心,但护理方式还是小方他们更专业,我家里人就不用操心了。”
“我做了多年的护工,但正式入职护理员之前,我们还要经过规范化培训,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相比于过去,我们这支专业的医疗护理员队伍都是持证上岗的。”方大姐笑着说。
在无陪护病房里,护理员能否同时照顾好多位患者,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不仅患者和家属渐渐有了答案,一些试点医院也对此表示认可。
“过去病房、走廊都是患者家属来回走动,对于呼吸道疾病多的病区来说,这无疑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现在有了无陪护病房,病区人流量大大减少,患者能得到更好的休息,护理员的生活照顾更专业,患者康复也更快了。”宁化县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付柳金说。
为了强化护理员照护过程的专业程度,宁化县总医院在试点无陪护病房前,还专门派人前往全国首家探索“无陪护”病房的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取经”,并将院内护理员纳入医护体系管理。每个护理员需通过第三方陪护公司及医院的严格培训考核,具备一定的专业护理技能后才能正式上岗。工作期间,各科室还会根据科室的特点对护理员进行专科培训,并对护理员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医生、护士、护理员之间相互默契配合,给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减轻家庭负担,实现三方共赢
今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调研三明时强调,要强化医疗、医保、医药改革的协同联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能。
在无陪护病房开展过程中,医保就担负了重要作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患者满意度。以福建省人民医院“无陪护”病房为例,其“无陪护”试点工作实施前,患者及家属聘请护工需要花费200~260元/日不等,如遇春节等还需负担2~3倍的费用。
实施“无陪护”病房后,医院对患者需要支付的费用实行整体护理按床日收费政策。根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类似省人民医院这样的省属三级公立医院设置了三档收费标准:对于自主能力尚佳,但仍需要人工看护的患者收费较少,一天只需100元;(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