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帅
有一群人,“摆渡”在医护与患者之间,他们帮助解决身体、精神等有关医疗、健康的许多难题,他们便是医务社工。
医务社工的工作比较繁杂,包括下病房走访新住院的患者,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协调患者遇到的服务问题,帮助经济有困难的患者接受医疗救助,还要协助处理不良情绪等。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多部门联合制定《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
然而,患者、家属乃至医护人员,他们中许多人对医务社工知之甚少,误认为他们与普通志愿者无异。
医务社工的发展现状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温暖医患的“隐形桥梁”
福鼎市医院的社会服务室,是医务社工钟源源及其团队默默耕耘的阵地,在这里,需要帮助的患者可以接受医疗救助、病房关怀,可以倾诉病痛下的心理压力……
“谢谢你们,帮我申请这么一笔临时救助金!”“你们的陪伴,让我爱人的心结慢慢解开……”这些感激的话语,是患者及家属对福鼎市医院社会服务室最真挚的回馈。
王先生的故事,是医务社工工作成效的缩影。面对摔伤导致骨折,本身就有智力残疾,以及经济困难的王先生,医务社工钟源源为他争取到了两笔慈善救助金,并链接了志愿者资源,还在患者出院后,为他找到了愿意接收的养老院。这样的全方位支持,让王先生的康复之路不再孤单。
面对独自在福鼎务工的云南籍单身老汉赵老伯,突发脑溢血且孤立无援时,也是福鼎市医院医务社工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开启了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
在赵老伯微弱的“我要回家”呼唤中,医务社工们捕捉到了那份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尽管面临侄子拒绝接收的重重困难,但他们却未曾言弃,而是穿梭于沟通与协调的复杂网络中。多方沟通、协调各方资源,最终跨越2000公里,全程护送,圆了赵老伯的“回家梦”。
“每一位医务社工都是医生的助手、病人的帮手。”福鼎市医院社会服务室的负责人陈影这样定义医务社工的角色:协助病患及家属共同解决因疾病带来的家庭、经济、心理等各种问题,充当着医生和病患的润滑剂,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是医疗人文的传递者。
福鼎市医院社会服务室自2008年成立以来,从最初的4位非社会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发展到如今拥有社会工作、心理、医疗及护理共7人组成的结构合理、专业互补的黄金组合。截至2023年底,社会服务室已帮助3520位患者,其中2515位患者获得了经济援助,资助金额高达463.6426万元。
数据背后,是无数患者家庭重获新生的故事,也是医务社工默默奉献的见证。
非医非护的他们 路在何方
医务社工这一群体正悄然成为连接医患、温暖人心的桥梁。然而,认知度低、社会认可度不足,常让医务社工们很受伤,感受到职业发展的“寒意”。
自2009年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以来,医务社工的重要性虽获认可,却长期在社工行业中扮演着“小群体”的角色。
在福建,众多医院往往将医务社会工作置于“替补队员”梯队。
2017年,福建省卫健委下发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务社工制度首次提升至一级指标,其分值占总分的6%,许多医院这才开始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但是,实际执行中,医务社工的“尴尬”地位并未根本改变。医务社工的职业前景因“非创收性”负担而蒙上阴影,医院在招聘与培养上缺乏动力。
医务社工岗位,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仅有热忱和爱心是不够的,更需要专业化,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满意度。
全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泉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理事长夏晋城指出,医务社工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社会认知与认可度的欠缺。该行业整体薪酬待遇偏低,没有统一标准,差异化严重。如,福鼎市医院一名医务社工月薪在5000元~6000元之间;在泉州区域,新入职的医务社工月薪普遍徘徊在3000元左右。
“在我们单位,每个月在薪酬以外,按照社工的职称,设置奖励金,初级150元,中级300元,高级800元,但大部分社工机构标准无法达到这么高,甚至奖励或补贴都没有。”夏晋城坦言,医务社工光有经验积累与职称提升还不够,唯有不断精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能力。只有专业实力摆在前,社工机构及医疗单位自然会竭力挽留,待遇的提升与改善将随之水到渠成。当前,优秀社工稀缺,机构乃至合作方必会竞相争夺,这是市场对专业价值的认可与追求。
目前,与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已成为部分医院引入医务社工服务的新趋势。这些机构不仅提供医务社工专业培训,还承担着情感、行政和技术支持的督导功能。晋江市医院、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晋江市梅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市、县级医疗机构和晋江市疾控中心已率先购买“社工”服务,医务社工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扩大。
医疗“润滑剂” 亟待社会关注
医务社工是医疗团队中的“润滑剂”,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这一职业在我国却面临边缘化的困境。
福建省内目前有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福州市国德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厦门弘爱医院、厦门长庚医院、厦门莲花医院、漳州市医院、晋江市医院、宁德市闽东医院、福鼎市医院、三明市第二医院等多家医院开设医务社工部或有设置医务社工岗位。
尽管福建省内目前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13所高校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但开设医务社会工作方向的仅有厦门大学和福建医科大学两所。
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黄翠萍介绍,自2002年创立以来,该系已培养出19届共计1312名本科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于省内外的知名医院及慈善组织,如厦门市长庚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宁养院、九〇〇医院等,在临终关怀、器官移植协调、医养结合等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福建医科大学社工系的毕业生还跨越地域,在上海的一些顶尖医疗机构担任高级社工职务。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在社工机构、医院以及慈善组织等部门工作的社工系毕业生比例约为 30%。也就是说,已就业的毕业生当中,约有一半在从事与社工相关的研究或者实际工作。
当前,医务社会工作的需求量正持续扩大。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升级和患者需求的多样化,具备专业素养的医务社工成为大型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现实是医务社工的就业市场仍存在显著缺口,尤其是在三甲医院中,其专业价值和服务需求尤为迫切。
从教育体系来看,我国已建立了本硕博一体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医务社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这一群体被接纳,尚需更多的时间,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医务社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共同推动这一职业的发展,让医务社工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隐形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