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善“隐匿”的病

罗娟莉 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 内三科 副主任医师

老杨散步回来,巷子里不时响起老街坊们的招呼声:“老杨,气色不错啊!”“老杨,今天遇上什么喜事了?”已过花甲之年的老杨,一向注重养生,只见他满面红光,声洪如钟,一路上不断熟络地和这些相处了十几年的老邻居闲聊几句。回到家里,老伴接过他的外套,瞧他满面通红,唇色稍暗,手掌发红,忙问:“怎么了?今天累了吗?”老杨不解地说:“没什么,跟往常一样,就是最近身上老觉得发痒。”老伴认真端详了一阵,说不上哪不对劲。次日早晨,一向早起的老杨屋里一直很安静,老伴去叫他吃早饭时才发现,老杨躺在床上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左侧手脚不听使唤,连忙叫了救护车送医院急诊。医生给他做了详细体检后告诉家人,老杨血常规里红细胞特别高,得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还并发“脑梗塞”偏瘫了。

什么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特征为红细胞脱离生成的正常调节机制而产生增加。常见以JAK2 V617F为主的JAK2 突变,导致红系等“全髓增殖”。PV病程可分3期:在前驱性多血前期,只有交界性轻度红细胞增多;到了明确的多血期,红细胞容量显著增大;至“消耗期”或多血期后骨髓纤维化期,则出现贫血和其他血细胞减少。少数进展演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或急性白血病。PV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诊断时中位年龄60岁,男女比例为(1~2)∶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PV起病隐袭,多见于60~70岁人群,首发症状有头痛、多血质、瘙痒、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细胞数异常而确诊。

在起病的前10年中,近一半患者可出现栓塞并发症,严重的有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部分下肢动脉栓塞出现肢端坏疽。约1/4患者有出血和淤斑。部分出现皮肤瘙痒、肠道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舞蹈症、POEMS综合征、痛风等。PV患者淋巴瘤发生率较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

PV外周血象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容量和血红蛋白值增高。红细胞压积男性>60%,女性>55%。男性血红蛋白>18.5g/L,女性血红蛋白>16.5g/L。约95%的患者JAK2 V617F基因突变(+),约5%有JAK2第12外显子突变。

骨髓中有核细胞过度增生,三系生长以红系细胞和巨核细胞增多更显著。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有内源性红系集落形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约40%患者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常见del(20)(q")、+8、+9、del(13q)及del(9q),这些异常可见于PV病程的始终。动脉血氧分压常较正常人低,全血黏度常增高,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减低或为正常低值。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PV在多血症期可通过静脉放血、红细胞单采以减少血细胞。一般间隔2~4天静脉放血450~500ml,HCT>64%患者放血间隔时间更短。羟基脲或干扰素-a为常用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和双密达莫可降低栓塞风险。终末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显著骨髓纤维化和显著的脾大,主要以周期性输血治疗为主。一些JAK2抑制药的临床试验尚在进行中。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慢性病,确诊后生存期一般为10~20年,因起病隐匿容易被忽略,患者常于严重并发症后就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娟莉 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 内三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