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医改的一道必答题。
组建医共体、组织专家下沉、推动资源共享……2023年,诏安县推出特色医改“1+N”模式,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管理机制,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县级医疗资源、人才和服务向基层下沉,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今年1至10月,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08%。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近日,四都中心卫生院消化内镜室的手术间里,正进行着一台高级别内瘤变切除手术。诏安县总医院副院长、胃肠镜室主任,四都中心卫生院院长刘永主刀,在诏安县总医院麻醉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治好我的病,服务好,花费也少。”患者陈桂川连连夸赞。
这得益于诏安县总医院与全县14家基层乡镇卫生院组成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实现全县医疗一体化运营管理。
去年8月,诏安县总医院选派3名科室骨干到四都、梅岭和西潭担任卫生院院长。利用诏安县总医院资源并结合人才专科特长,四都中心卫生院开设消化内镜室。
为激活村级末梢,打通“最后一公里”,县总医院还组建医共体工作联络群,将全县390多个村医纳入总医院管理,加强业务帮带和培训,提升村医诊疗水平。
让医疗人才不断下沉
每周三上午8点半,诏安县总医院北区儿科主任沈文真便准时走进太平镇卫生院为山区儿童看诊。
去年10月,作为驻点帮扶医生,沈文真来到太平。一年来,沈文真除了在门诊坐诊,还开展儿科急诊、儿童常见病等医疗教学培训,带教2名基层医生,加强基层儿科医生队伍建设。
“我来到这里既是服务家乡群众,也是为了教大家技术,让大家都会做、都敢做。”沈文真说。
在沈文真带动下,太平镇卫生院儿科门诊量从每月10多人次增加到每月100多人次。
如何为基层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除了人才下沉、帮扶结对,诏安还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政策,加速医学人才下沉。
一系列配套制度之下,越来越多医生愿意到基层医院去,把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传播下去。
让医疗服务重心下沉
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人才下沉,服务更要“沉下去”。
“阿婆,保持正常呼吸。”12月11日上午7时许,霞葛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黄子畔来到溪东村八旬老人陈银凤家随访,问近况、观气色、测血糖,黄子畔说:“阿婆,您今天血糖和血压均正常,药要继续吃,我改天再来复查。”这让已患20多年糖尿病的陈银凤心里踏实了不少。
这是诏安县强化医防融合新机制的一个缩影。去年12月,诏安县总医院成立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中心),各乡镇成立健康服务站,并积极引导县级专家医师加入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30至40户为一个网格,由医生、护士和村医组成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分级分层、上下联动、一网到底的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县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6.27%,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86.08%。
诏安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徐少杰表示,将加快推进医共体“一家人,一条心,一本账”建设进程,推动医护人员进村入户,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