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的焦虑或恐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患者童年的牙科恐惧也会影响其成年后对待牙科诊疗的态度,而对牙科诊疗持消极态度的成年人会将这一感受传达给下一代,对待牙科诊疗的消极态度又有自我循环延续的倾向。那么建立沟通渠道,减轻恐惧和焦虑——解析牙科恐惧症就极其重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了解,应对牙科恐惧症。
牙科恐惧症其实没那么可怕
牙科恐惧症(dental fear ,DF)又称牙科焦虑症,是患者在牙科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持续性的过度恐惧。患者对牙科诊疗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轻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等心理状态,严重者可能会拒绝接受治疗。牙科恐惧症不仅增加诊疗工作的难度,而且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率
DF是口腔临床上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达4%~30%。成人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率约为15%,而青少年和儿童的发生率为5%~20%,青少年和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且大多数患牙科恐惧症的成人均在其童年或青春期产生过牙科恐惧症的类似症状。由于恐惧,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
牙科恐惧症的相关因素
1.牙科就诊经历
有牙科就诊不良经历的患者在牙科就诊时常表现出更严重的焦虑程度,创伤性手术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程度,并导致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率增高。
2.牙科就诊环境
陌生的就诊环境中,看到牙科钻和听到牙科钻的声音、看到注射针等因素常增加患者的焦虑和对疼痛的恐惧。此外,诊前候诊等待时间越长,患者牙科焦虑水平越高。
3.患者家庭因素
牙科恐惧症存在代际传递。儿童和青少年的牙科恐惧常受其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的影响。有兄弟姐妹的儿童的牙科焦虑程度较独生子女更严重。青少年牙科恐惧与自身对疼痛的恐惧及其父母的牙科恐惧症有关。
4.患者个人因素
性别、年龄、心理状态、磨牙症等患者的个人因素也是牙科恐惧症的影响因素。
1.性别:牙科就诊时,女性较于男性更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程度会逐渐增加,并在35~44岁时达到顶峰。
2.年龄:牙科恐惧症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中更为普遍,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6.5%和25.8%,明显高于青少年的13.3%。
3.心理状态: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更严重的牙科恐惧,而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因此更易患牙科恐惧症。
4.磨牙症:磨牙症患者常具有较高的情绪压力和对负面情绪有更高的敏感性,易患牙科恐惧症。
预防和应对
1.预防为先:带孩子了解看牙的世界,从小树立正确看牙的观念。
2.多元治疗:
2.1行为认知治疗。行为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慢慢让我们适应看牙的场景,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2.2重新看待看牙这件事。把每次看牙都当作是关爱自己牙齿健康的机会,积极地面对看牙。
2.3适当的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能减轻紧张和恐惧情绪,让看牙过程更加顺利。
2.4定期举办口腔保健讲座,定期给牙齿做“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牙齿问题,我们的笑容才能更加灿烂!
2.5自我调适小技巧。看牙时,可以试试深呼吸、放松训练等简单的小技巧,可以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更加从容地面对看牙!
(作者:雷建亮 福州鼓楼瑞斯口腔 口腔科 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