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身体需求,以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每逢寒冷的冬季来临,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感染导致的发热、咳嗽、心跳加快都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寒冷会使外周血管收缩,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血压波动等,而这些因素均能诱发心力衰竭的急性发作。因此,每次气温骤降,都有可能成为心衰患者难以迈过的坎。那么心衰患者在冬季应该如何才能安全过冬呢?
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
冬季受凉易导致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是心衰发作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临床上很多心衰患者都存在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寒冷的天气会刺激冠状动脉痉挛收缩,造成心肌缺血加重,增加了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几率。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者以及80岁以上的老人等,都属于心衰的高危人群,在冬季都应注意保暖,可接种流感疫苗,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心衰的发生。
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对于急性期和重症心衰患者应卧床休息,可使机体耗氧量明显减少,有利于水肿的消退。当心功能好转后可下床适当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以不出现气促为原则,避免劳累。可以选择每天下午4点左右运动,不宜清晨早起锻炼,因早晨寒冷极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及血压不稳定而诱发心衰的急性发作。同时,在冬季不能由于怕冷而长时间卧床,以免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并寻求轻松的生活方式,如听音乐、阅读等,以放松身心减轻心脏压力。保持大便通畅,不能用力排便。对于育龄女性,应注意避孕,避免怀孕对心脏造成额外负担。
饮食结构与方式
1.限水限盐
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根据心力衰竭的程度,每日食盐量限制在2.5~5克之间,严重者要控制在3克以内。若有水肿时则需无盐饮食和低钾饮食。用利尿剂后尿量增加时宜多食含钾高的食物。禁食咸食和熏或腌制品。主要烹饪技巧,可用糖、代糖、醋等调味品以增进食欲。入水量限制在1.5~2.0L/天,一般保持当天的入水量比前一天总出量少500ml。
2.少量多餐,易消化饮食
心衰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胃肠道容易出现淤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多餐,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和消化不良。烹调方式宜选择蒸、煮、炖等,避免烧烤、油炸等方式。此外,还应禁烟限酒。
3.适当摄入优质蛋白
心衰患者在冬季可适当多摄入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肉、鸡肉、鸡蛋、牛奶等。每日蛋白质可控制40~50克,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渐增蛋白质和热能,但也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病情监测与坚持用药
1.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或更换药物。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定期监测电解质,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注意有无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黄绿视等,患者及家属应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2.每日测定尿量和体重:若尿量减少、体重在3天内突然增加2公斤以上,应考虑已经有钠水潴留(隐性水肿),需要利尿剂或应加大利尿剂的剂量,必要时找专科医生调整用药。当出现疲乏及水肿加重、活动后气急明显、安静休息时心率增加≧15~20次/分等病情加重的征象时应及时就诊。
心衰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不良后果,易在冬季发作而加重,因此在长期给予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的同时,更需重视生活方式及病情的管理,才能延缓疾病的发展,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颜华荣 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内科 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