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往往不知自己已合并骨质疏松,多是出现骨折了才来医院就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导致钙吸收障碍;血糖控制不佳导致钙、磷等矿物质异常流失,进而导致骨质流失和骨质合成减少,最终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增高的代谢性骨病。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并发症的高伤残率增加了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困难,因此,对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如何进一步明确骨质疏松诊断?
1.临床表现:许多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并无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患者表现周身疼痛、腰背痛、浑身乏力,以及身高变矮、驼背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常见的部位为髋部、脊柱、腕部和肋骨。
2.骨密度检测:目前最为有用、最为可靠的检测技术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骨密度:T值小于-2.5标准差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如果骨密度的T值≤-2.5,而且合并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脆性骨折,可以诊断为严重的骨质疏松。
3.一般检验项目:包括生化指标,性腺激素、甲状腺功能、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血清Ⅰ型前胶原展开肽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则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有一项或多项异常。
4.骨代谢生化指标:主要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及骨转换标志物(BTMs),可反映骨转换状态,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使用的监测和随访指标。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案如下:
1.积极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最重要措施。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0.8mmol/L以内。尽量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内,可以将高血糖对骨代谢的影响降到最低。
2.基础补钙:钙剂和维生素D类药物:
成人推荐摄入量为每日 800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女性推荐摄入量为每日1200mg。维生素D3推荐摄入量为每日600IU,当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推荐剂量为每日1000~2000IU。在使用维生素D3时,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避免高钙血症。
3.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药物、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成药。
(1)骨吸收抑制剂,双磷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如唑来膦酸,可以一年只用一次,连续3~5年,靶向抗骨质疏松药,如地舒单抗:每6个月注射一次,连续3~5年,均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地舒单抗不影响肾功能和肝功能。
(2)降钙素:可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另外,还明显缓解骨质疏松、骨折引发的骨痛。鲑鱼降钙素有鼻喷剂和注射剂两种形式。
(3)中医治疗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祛淤为基本治则。指南推荐成药有骨疏康胶囊、芪骨胶囊等。
4.合理饮食: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饮食,需要在营养师及专科医生指导下,按身高、体重及活动量确定饮食方案。三餐定时定量,在种类选择上,宜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食物,宜食用粗杂粮,少食用精细粮,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注意减少或避免食用含草酸过多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苋菜)、动物油、酒、咖啡和含咖啡因的饮料等。
5.合理运动:
鼓励进行多元身体活动,应进行包括有氧运动、肌肉强化和平衡训练活动在内的多元身体活动,应进行中等强度或更高强度的肌肉强化活动,科学、合理、恰当地运动,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平衡感,减少跌倒的概率,有助于降低骨折发生风险。
(作者:陈闻佳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