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省西宁市两名中学生因罹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而相继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夺命”流脑究竟是何种疾病?为何如此凶险?我们该如何预防呢?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真实的临床病例,带您深入了解流脑,学习如何科学预防,守护自身及家人的健康。
临床病例引入
患者,男性,57岁,6月末的一个凌晨突然出现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入院后收住ICU,给予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血培养检出“脑膜炎奈瑟菌”,结合脑脊液检查结果,确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经多学科会诊后,立即给予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因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患者感染得到控制,意识很快恢复清醒,并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由ICU转至普通病房。
这是一个治疗非常成功的案例,同时也提醒我们:流脑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科学预防。
流脑概述
流脑属于乙类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脑膜炎奈瑟菌作为病原体,主要潜伏于感染者鼻咽部,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不仅发病急、进展快,而且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具有“急、凶、残”的特点,一旦确诊,应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并给予积极治疗,同时配合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最为高发。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病死率也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临床症状与危害
流脑的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流脑的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包括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往往不易被察觉。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瘀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流脑的病死率高,即使幸存,部分患者也可能留下智力、视力、听力等多方面的后遗症。
预防策略
疫苗接种:预防流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接种流脑疫苗。目前,我国免费为儿童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家长应按时带孩子接种,确保免疫屏障的建立。
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室内病菌滋生。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
注意口鼻防护: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疑似流脑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密切接触者应按医务人员的建议进行预防性服药。
总结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策略,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提高健康素养和科学素质,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流脑的宣传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尽可能降低病死率的同时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作者:李莹 博士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陈小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林晓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