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马齿苋的药膳文化

林汉钦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副主任中药师 李原辉 漳州市芗城区北斗卫生服务中心 主任、中药师 林汉钦学术经验继承人

马齿苋,是一种民间常见的中草药,医家视其为良药,百姓当之为佳蔬。其作为野蔬的使用由来已久,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久服,益气力,不饥轻身。一名马苋。”15世纪初叶,朱骕所著《数荒本草》称马齿苋“采苗叶煠熟,水淘洗净,油盐调食。晒干煠食尤佳。”一代伟人泽东不喜食人参燕窝、生猛珍稀,却迷恋家乡湖南的家常饭菜。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回家乡,常吃的蔬菜就有清炒马齿苋、苦瓜、辣椒、蕨菜等,这与他恪守毛氏家族“好吃如小赌”的淳朴家风有关。

【来源】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功效】酸,寒。归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药膳文化】

马齿苋,宋代福建著名药物学家苏颂在《图经本草》中称“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象征着木火土金水五行之色。民间又称它为“心不甘”(难以晒干)、“太阳草”、“长寿菜”等别名,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马齿苋的特色。古人根据叶之大小,将其分为两种。《本草纲目》:“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俗称大叶者为狗耳草,小叶者为鼠齿苋,又名九头狮子草。”马齿苋性味酸、寒,有清热解毒、消痈利尿之功。它性寒又滑利,最常解血分及大肠热毒,为中医临床治痢常用品,有“痢疾克星”之称。但因其性寒,故孕妇、脾胃虚寒者、肠滑作泄者慎服,亦不宜久服。

【食用方法】

马齿苋,为药食两用常用中药,入食多鲜用,入药鲜、陈均可。马齿苋不但营养丰富,且别具风味。采拔茎叶茂盛、鲜嫩多汁的马齿苋,除去根部洗净,切成3厘米左右的段(可加腐竹切小段),用开水氽过,将汁液轻轻挤出,加入精盐、酱油、姜蒜末、香油、味精适量,拌匀即成一盘滑润可口的凉拌菜了。有些地方采马齿苋与面粉掺和,烙成饼蒸食,或做成馅吃。更多的是将马齿苋洗净,开水烫过或稍蒸一下,切碎晒干,贮作冬菜烧肉等,幽香扑鼻,味道极佳。

【中药典故】

马齿苋的药疗作用,在唐·李绛《兵部手集》中记载一个小故事:唐·武元衡相国在西川时,得了胫疮(下肢溃疡)长期不愈,焮热作痒,百医不效。后回到京城,有一官员献上一方,“多年恶疮,百方不瘥,或焮痛不已者,并捣烂马齿苋敷上,不过两三遍”,武相国用后果然不久就痊愈。

【食疗价值】

马齿苋,历代医家及民间百姓应用于药疗食疗极为普遍,如《海上方》载“治蛀脚臁疮”;《备急千金要方》载“治痈久不瘥”;《滇南本草》载“治多年恶疮”;《太平圣惠方》载“治翻花疮”等,都是以新鲜马齿苋捣敷,或单用干马齿苋研末调敷,效果极佳。

目前,闽南民间亦常用马齿苋于食疗治病:

1.小儿疳积:鲜马齿苋60g,鸡肝1具,具体用法:将马齿苋切碎,鸡肝切成片,加水烧熟,吃肝喝汤,每日一剂,连用3~5日。

2.中暑吐泻:先将马齿苋30g水煎去渣,加入红糖15g,分3次服。连用2~3日。

3.百日咳发热:鲜马齿苋60g,鲜丝瓜60g,水煎分3次服。

4.痔疮感染或出血:将鲜马齿苋100g洗净烧入一段大约10cm的猪大肠肉,两头用线扎紧。大火烧烂。晚饭前半小时一次吃完,每日一次。

5.扁平疣:取长在屋顶或露天阳台上的马齿苋60g洗净,加入事先腌制好的咸猪肉200g,二者煮熟配饭,分2次服,每日一剂,连服3~5日。

(作者:林汉钦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副主任中药师

李原辉 漳州市芗城区北斗卫生服务中心 主任、中药师 林汉钦学术经验继承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