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正常活动能力会逐渐减慢;但某些神经科的疾病,也会像变老一样,出现行动迟缓、走路缓慢、手脚不是很利索等,它是一种病理性的,往往被老年人忽视。
郑大妈,四肢不自主抖动3年,外院诊断特发性震颤,予相应治疗后,抖动症状改善不明显,转诊我院,经综合评估后,最后诊断“帕金森病”,予“美多芭”治疗后,四肢不自主抖动缓解后出院。
那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吗?显然不是。手抖医学上称为震颤,分生理性跟病理性。生理性一般不需要治疗,一般消除引起手抖的心理、生理因素,比如:情绪紧张、恐惧、过度疲劳等,手抖也会自然消失。病理性主要有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药物性震颤、甲亢引起的震颤、小脑半球疾病、酒精中毒等。因此,当患者出现手抖,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帕金森病,要去医院就诊评估明确病因。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俗称“不死的癌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因帕金森病潜伏期最长可达15年,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及肌强直等,且症状跟其他很多疾病相似,故早期误诊率高达60%。那如何识别早期帕金森病呢?
1.从椅子上站起困难;
2.发现字写得越来越小;
3.说话声音嘶哑、含糊不清;
4.走路不稳,容易跌倒或者偏向一侧;
5.面部表情呆板,没有以前丰富;
6.脚抬起困难,好像粘在地上;
7.手和脚休息时抖动;
8.系扣子或者鞋带不灵活;
9.起步困难,而后小碎步甚至向前冲;
10.肩膀疼痛:集中肩胛区酸痛;
11.捉摸不透的血压,站起来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躺下又出现卧位高血压;
12.嗅觉减退;
13.睡眠异常:经常做噩梦、喊叫。
假如出现上述3项,那要去正规医院就诊,明确是否诊断帕金森病。
那如何预防帕金森呢?
可通过以下几项措施进行预防:
1.适当运动,保持愉悦心情:包括脑力或者体力活动,尽量选择变化较多、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可延缓脑组织衰老,如下棋、慢走、打太极拳等;避免精神压力过大,保持愉悦心情,减少脑细胞衰退风险。
2.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杂粮,摄入适量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足够营养支持,可降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
3.改善生活环境,避免环境因素:尽量减少有毒气体如汽车尾气的暴露,在清新空气中生活;加强防护,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杀虫剂、放射性等。
4.避免药物诱发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多种药物可诱发震颤麻痹,如奋乃静、利血平、氯丙嗪等,应加强日常防护,避免或减少使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帕金森病根据措施,同时加强血压、血糖及血脂等综合管理。
帕金森病是脑内多巴胺数量减少引起,因此需终身服药补充多巴胺。研究表明,越早吃获益越大,疾病进展越慢。帕金森本身不是致命疾病,规范合理治疗一般不影响寿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具体如下:
1.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首选治疗方案,特别是早期患者,且帕金森药物多种多样,包括基础复方左旋多巴、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及儿茶酚-0-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药物,定时定量,不能自行调药或者停药,减少副作用。
2.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植入电极,通过外部刺激改善运动障碍;细胞刀手术,为不可逆手术,只做单侧。
3.心理治疗:帕金森病常伴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需积极进行心理干预,维持健康心态。
4.康复治疗:针对患者吞咽、言语及肢体僵硬程度进行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需早发现早治疗,并进行防治相结合的个体化全程精准管理,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郭秀梅 福建省老年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