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当心你的骨头比你先老——强肌健骨,预防老年骨松

作者:林滢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64亿,约占总人口18.7%;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0亿,约占总人口14.2%。在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32.0%。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人群不断增加。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脆性骨折。脆性骨折的定义为从站立及更低高度坠落或在无严重创伤后发生的骨折。好发部位多为髋部和脊柱,也可发生在前臂、肱骨近端、骨盆、肋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锁骨等。2010年我国脆性骨折患者达233万,为此医疗支出649亿元。预测2035年我国主要脆性骨折(腕部、椎体及髋部)将达到483万例次,至2050年,该人数将达599万,相应的医疗支出高达1745亿元。一旦发生脆性骨折,死亡率将成倍升高。据统计,约20%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这不仅是因为发生脆性骨折后原骨折部位愈合后再骨折或其他部位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脆性骨折,不管是否需要做手术,都要长期卧床休养,这会使骨质疏松症的病情加剧,还会引发很多全身性的并发症,比如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老年痴呆、褥疮、肺炎等。因此,加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人群的健康宣教、提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率具有重要意义。

骨骼强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尽管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巨大,但其可防可治。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1.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保证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比如加强营养、均衡膳食、保证充足的日照及规律运动等。同时注意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类饮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可以通过使用防滑垫、扶手的措施避免跌倒。

2.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药物、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成药,用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上述药物应当在专科医师评估后指导使用,并定期进行检查以监测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3.康复治疗:患者可进行慢跑、游泳、太极、五禽戏、八段锦和普拉提等有氧运动,举重、下蹲、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等抗阻运动,体操、跳绳等冲击性运动或全身振动训练等改善骨密度和肌肉力量。有条件者可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联合冲击性训练 ( high-intensityresistance and impact training,HiRIT) 。此外,可在专科门诊配合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增加骨量、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技术也不断提升,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应及时就医诊断,规范治疗,避免产生脆性骨折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林滢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