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房传出“哇”的一声大哭,新晋的父母们正式开启辛苦并快乐着的“升级练娃”的过程。家长们平时关心得多的可能是吃奶、睡眠,另外就是别生病感冒,那是否有家长留意宝宝们“动得好不好”呢?
家长们此时就有疑惑:宝宝们不就是摇摇手蹬蹬腿,还要怎样动才算正常呢?
早在1990年,欧洲发育神经学之父Prechtl教授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就创立了针对早产儿、纠正5月龄内小婴儿的全身运动(general movements,GMs)质量评估法。这种评估法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观察宝宝仰卧位时不受打扰的自发运动,来早期筛查高危儿神经发育损伤,尤其是新生儿、小婴儿是否存在脑瘫等严重发育障碍。
新生儿、小婴儿的全身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扭动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纠正周龄44周的婴儿是这样的模式,特点就是头颈、上、下肢及躯干运动的顺序多变,运动的速度及幅度多变,有开始及结束,且动作流畅优美。大家可以脑补下:宝宝躺着“打太极”。如果家长们发现宝宝常常躺在床上“打太极”,那么恭喜,您的宝宝大概率在运动发育上没有问题。有资质的GMs评估师给出:正常全身扭动运动(N)的评价。
如果发现宝宝的活动模式刻板单调,比如上肢重复的“划水”,下肢一味的“蹬踏”;手脚活动仅限于床铺平面;缺乏颈部、髋部扭转;总感觉动作做了一半却中断,后继乏力。这时评估师会评价:轻度异常:单调性全身运动(PR)。宝宝通过规范的早期干预和随访,大部分可以恢复正常。
如果发现宝宝的活动不仅刻板单调,肢体出现僵硬的同时抬起及同时放下,说到这,家长们可能疑惑了:这不是伸懒腰吗?如果这样同时抬起和放下的动作短时间重复出现,这时就要警惕了,评估师会报告:重度异常:痉挛-同步性全身运动(CS),另外还有罕见的宝宝如提线木偶样的杂乱无章的混乱性全身运动(Ch),这两者常常是脑瘫的早期表现,此时需要到有条件的儿保/康复机构进行全面神经评估和康复治疗,以减轻后续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在纠正周龄49周至纠正月龄5个月之间,宝宝的自发运动来到“不安运动”阶段,家长们一看到“不安”两字,又疑惑了:宝宝是否容易受到惊吓,所以感到“不安”呢?并不是的。它的运动特点用专业描述有点拗口:颈部、躯干、四肢的运动在各个方向上加速度可变,呈小幅度、中等速度的变化,且持续存在。大家不妨再想象一下:把床当作一片微波浮动的湖面,宝宝正安静地躺在一叶小舟上随着波浪的轻抚缓缓地左右摇摆,宝宝肢体及关节:肘、腕、指、膝、趾也跟着如流水般动了起来。如果家长们发现宝宝经常在床上开心地“泛舟”,那么恭喜,您的宝宝大概率运动发育正常,评估师给出:正常不安运动(NF)的评价。
如果在这个阶段,宝宝缺乏相应的全身及肢体关节表现丰富的“小动作”,就叫做“不安运动缺乏(F-)”,因不安运动欠缺平稳性或动作夸大的少见的评价“异常不安运动(AF)”,这样的宝宝也需要进行规范的儿保科体检及随访。
总之,全身运动(GMs)评估提供了一个相对简便且无创的方法来筛查有脑损伤高危因素的小婴儿的神经预后,我们也不能单凭这一项检查来简单预测宝宝的神经发育,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宝宝的定期规范的体检和随访,对筛查异常的宝宝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谢毅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 新生儿科 副主任医师
傅嘉婧 龙岩市第一医院 党委办公室 卫生管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