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作者:严子兴 福州市中医院 消化内镜中心科 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酿酒、饮酒到赏酒、论酒,酒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渗透到的各个方面,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酒,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独爱,诗仙李白便曾写下:“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不酒泉。”表达对月下独酌,唯酒相伴的感慨。

繁体“医”字从“酉”,酉者酒也。《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所谓“汤液”即今之汤煎剂,而“醪醴”者即药酒也。显然在战国时代对药酒的医疗作用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酒作为“百药之长”,在中医方剂中经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摒弃酒的湿热黏腻之性,发扬其温阳通脉之效,酒即可为药。炙甘草汤,医圣张仲景用此方来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的心悸,其煎服法中注明必用清酒同水煎药以助药力;栝楼薤白白酒汤,用来治疗胸阳不振、痰阻气滞的冠心病,更是直接在方名中冠以“白酒”二字,提示后世医家重视酒的温通作用;妇科中治疗妇女淤血闭经腹痛更是直接用红蓝花酒,以达到活血化淤通经的作用。可见,中医已将酒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应用在内外妇儿各个方面。

那么,古人的酒和现代的酒有何不同呢?古人的酒,被称为“粮食之精”,是粮食自然发酵形成,南宋以前‌主要是发酵酒,度数不超过20度,大多是10度以下的米酒,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用曲酿造出来的酒酒精度稍高,为10度到18度。元朝以后‌出现了蒸馏酒,即烧酒,是通过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的,酒精度约50度,与现在的酒相似。发酵酒被大量应用于方剂之中,如栝楼薤白白酒汤、红蓝花酒。当然也出现许多专攻滋补养生的药酒,如屠苏酒、八珍酒、枸杞酒等。古人饮酒包含着治病的理念,而不是盲目地饮酒。现代的酒和古时已大不相同,现代的一些酒,采用人工勾兑的酒精,乙醇含量很高,对人体胃、肝脏等无疑是巨大负担,长期过量饮用勾兑酒,容易损伤胃黏膜和肝细胞,从而诱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等。在现代,饮酒已成为一种餐桌文化,人们肆无忌惮,想喝就喝,路边摊的夜宵烧烤,啤酒是最佳拍档,宴请商会上的高脚杯,斟满的红酒是轻奢的典范,一杯杯下肚,一次次放肆,一次次犒劳自己,换来的是检查单上肝功能异常的指标和内镜下的胃肠道溃疡面的触目惊心。

严主任教您健康饮酒。第一,饮酒要喝“养生酒”,纯手工酿造的粮食酒,诸如米酒、黄酒、白酒等,这类粮食酒天生亲和中国人的脾胃,而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适合自身体质的中药,浸泡而成的药酒,使喝酒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基础上增添了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思想,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现代酒精带来的肝脏损害。第二,饮酒要注意“天时”,酒属于温热之品,能够起到温阳散寒之功。而在傍晚到临睡前饮酒为最佳,因为夜晚阳气收引,适度饮酒能够温通阳气,减少阳气在夜晚的损耗,也可以在阳衰阴盛时依然能温煦身体,这对长年手脚冰凉的虚寒体质患者尤其重要,睡前一杯酒,百病都赶走。第三,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饮酒要适度,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中医也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事适度为宜,切莫贪杯!

(作者:严子兴 福州市中医院 消化内镜中心科 主任、副主任医师

福建省卫健委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项目:2022TG024)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