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深夜,宁德市闽东医院产科的感应门在寒风中反复开合,却因一位特殊的孕妇而充满暖意。
非洲籍孕妇玛丽(化名)攥着待产包,眉头紧锁——她的丈夫因意外脑损伤在家休养,身旁只有用寿宁方言比划的婆婆。护士递来纸笔,玛丽却焦急地写下一串外语:“我害怕,这里没有人能听懂我说的话。”
“一定要用吐气,好痛的时候就吐气。你已经很棒了。”助产士赖圆莉举起手机,屏幕上是翻译软件闪烁的对话框,耐心地向玛丽解释。
阵痛来袭时,玛丽额头沁出冷汗,助产士吴小兰立刻比划着喝水的动作,又用温热毛巾轻擦她的脖颈;产科主治医师刘翠抓过病历纸,画下呼吸的波浪线:“跟着线条吸气、呼气……”刘翠通过手机翻译软件和肢体语言,耐心指导她的呼吸节奏、安抚情绪,密切观察产程变化。
三双手比划,一部手机,几张涂鸦纸,编织出一张无声的守护网。
玛丽逐渐放松,分娩顺利,产房响起一声清亮的啼哭,宝宝平安降生。
玛丽颤抖着接过浑身粉红的儿子,突然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连喊三声“谢谢”。
这不是闽东医院第一次迎接“地球村宝宝”。从手势到翻译软件,从眼神到拥抱,闽东医院产科医护人员早已练就一套“跨国界接生秘籍”。“生命降临的密码,本就不需要翻译。”刘翠医生说。
尽管彼此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却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