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晓洁
夜幕降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三人民医院”)不少诊室依然灯火通明。晚上7点,诊室外仍有不少患者在候诊。
陈先生是一名大学老师,他因脾胃问题需定期复诊,过去常为请假看病发愁:“一边看病,一边担心学生找,现在下班就能来,心里踏实多了。”
近期,福建省多家医院推出夜间和周末门诊,试图破解“请假看病难”的困境。这一便民举措背后,是医疗资源的重新调配与医护人员的额外付出。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与医生、患者及管理人员深入交流,探寻这一服务模式的成效与挑战。
患者:就医不用再请假
在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周末门诊的患者群体中,除了上班族和学生,还有许多平日要照顾孙辈的老人。据统计,该院周日门诊开设仅两周,每次开诊半日,就诊人数已达300人次。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省三人民医院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主任陈淑娇回忆道,夜诊刚推出时,预约号两天内便被抢光,“不少年轻人白天没时间,晚上能带父母来检查,他们也更安心”。
2023年5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弹性安排门诊时间,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的就诊需求。
记者关注到,自方案公布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福州市中医院五四北院区、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龙岩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等省内多家医疗机构都推出了夜间或周末门诊。就在上周末,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等医院也开放了部分科室的夜间门诊。
区别于24小时全天候待命、不分科室的急诊服务,夜间门诊与周末门诊属于一种“延时服务”。通常情况下,夜间门诊的就诊时间为晚上6点至9点,周末门诊则大多集中在周六、周日上午,部分科室甚至实现周末全天开诊。
周末门诊 检查治疗更便捷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省级机关医院副院长严金柱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检查项目如磁共振耗时长,可能导致患者检查延后。
“若一天只能完成20例磁共振检查,排在第30位的患者可能要再找时间安排。”严金柱指出,周末门诊有效分流了工作日就诊压力,方便患者合理安排检查时间。
同时,也确保了治疗的连续性。“如果关键治疗时间点恰逢周末,而医院未开诊,患者只能推迟至周一,这将影响治疗效果。”严金柱强调,周末门诊能从就医便利性、医疗费用等多个维度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
为确保周末门诊的医疗质量,多家医院安排资深专家出诊。院领导带头参与周末门诊排班,各科室主任及高级职称医师均参与其中。
“我们不仅考虑到患者的就医需求,也关注年轻医师的成长。”严金柱表示,周末门诊有助于年轻医师积累临床经验、建立患者群体。
据了解,多家医院在推出夜间、周日门诊的同时,也对影像科、检验科、药剂科等辅助科室进行了统筹规划,确保相关服务正常开放。
医护:工作量不比平常少
当然,延长服务时间也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省三人民医院脑病康复中心主任尹鹭峰每周日上午出诊,门诊量有时甚至超过工作日。针灸科戴荣水主任更是经常工作至深夜,“晚上11点结束,有时连末班地铁都赶不上”。该院康复二科副主任医师林莉莉坦言,夜诊是她最忙的时候,“很多孩子放学后才能来调理,正常体质调理一周需要2~3次的治疗量,在开设夜诊和周末门诊之后,就能保证孩子不会中断治疗”。
尽管如此,不少医护人员认为,夜诊不仅方便患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戴荣水透露,自从开设了夜间门诊给病人提供更便捷的诊疗服务之后,科室门诊量增长明显。
林女士就是一位受惠于夜诊的患者,她在一家银行工作,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焦虑并伴有严重的颈部疼痛,白天工作难以请假,“幸好有夜诊。”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后,她的症状明显改善。如今,她每周都会定期前来复诊,有时还会与家人一同前来。
“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就来于患者的肯定,能帮助到他们,这是我觉得最开心的事情。”林莉莉说。
医院:多举措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为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多家医院推出了激励措施,包括绩效补贴、弹性排班、职业发展支持等。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省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付海英表示,医院设置了弹性排班与团队协作,组建夜间门诊团队,与日间医生轮岗,避免同一医生连续加班;鼓励年轻医生参与夜间值班,给予调休补偿,并在工作量认定等环节予以倾斜。对夜班医护提供休息室及相关技能培训,提升团队凝聚力。推行预约制、分时段就诊,减少无效等待;通过艾灸罐、电针仪等中医设备辅助治疗,降低人工操作强度。
省级机关医院同样采取了调休、绩效奖励等举措,缓解医护压力,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院管理者表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专科设置,以扩大诊疗范围,满足更多患者的就医需求,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患者了解夜诊和周末门诊这项便民服务。
记者手记
在采访调研中,记者发现,目前夜间及周末门诊多以眼科、口腔科等高频需求科室试点,但像内分泌、外科、妇科、肿瘤等患者需求高的专科还较少。
不少医院管理者也坦言,确实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如医护人员负荷问题、患者就诊习惯差异、水电安保等运营成本增加等,如何避免医生因过度工作而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又该如何借助数据分析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合理分配?
当把这些问题投给DeepSeek,它给出了一个建议——未来或可结合数字化工具(如智能排班、远程监测)和多元化服务模式,形成更灵活、可持续的全时段医疗服务网络。
如今,DeepSeek在多家医院已实现本地部署,随着数字化医疗技术的广泛普及,便民医疗服务有望从单纯的“时间维度便利”向“全方位服务优化”实现质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