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化医疗新风潮的兴起,网络上涌现出不少争议之声。有网友直言:“我原本挂号找医生看病,如果医生都用DeepSeek,那我何必找医生?直接找DeepSeek不就好了?”
还有网友调侃道:“我拿着DeepSeek的结果去找医生讨论,结果医生也用DeepSeek给我回复,这岂不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更有患者对于诊断结果的权威性产生疑虑:“诊断结果,我该信DeepSeek还是信医生呢?”
在采访中,多家医院不少医生也表示,AI目前的局限性还挺多,它可以是“智慧助手”,但还没有到可以成为主力军的地步。
“比如中医的核心——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目前AI还远远无法做到,还是有赖于医生的专业知识进行采集分析。”潘日润医生表示,“此外,我们开方一般为十多味药材,但AI给出的药物种类可能多达几十味。且AI给出的剂量多为常规剂量,而临床上医生则会根据患者具体体质等情况加减。”
有老专家表示,从医多年,医生们都有一套自己的临床直觉和诊疗思维,这是建立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以及团队协作之上的。AI给出的众多意见,有时反而会干扰到医生自己的判断。医生不仅要了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还需关注患者的顾虑与处境,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每家医院本地部署的AI都拥有各自的知识库,知识库的大小和内容决定了AI的知识来源。这些知识来源可能是最新的,但最新不代表就是最优的。因为科学研究的进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往往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患者需求存在差异。比如美国的医学指南在全球范围内认可度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的指南就一定不适合。中国的医学指南在某些方面可能更适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尽管其更新速度可能相对较慢。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灵活调整,而非盲目遵循最新的指南。临床实践的反馈和调整,是不断完善和优化指南的重要环节。
因此,全国多地陆续出台相关办法,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为AI开处方设置了“红线”。
目前,AI还远远无法取代医生。正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柠教授所言,在肯定AI在文献检索、科研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的同时,他强调,AI主要是基于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而医生则能够深入探索未知领域。因此,医生更应走在技术应用的前沿,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