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临床前肥胖 VS 临床肥胖 不以身高体重论英雄

本报记者 刘伟芳

随着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都看不下去、要重点出击的民生问题。

谈到肥胖,BMI这个广为人知的指标就绕不开。但是,这个指标并不能代表所有,在临床上,可不单纯地以身高体重论英雄。

BMI正常 但已经慢病缠身

福州42岁的陈先生,BMI为23.9,卡在临界值,陈先生为此还一度很得意,觉得自己身材标准,无需减肥。

可是前一段体检,陈先生却意外发现,自己的血压已达140/90mmHg,超过标准,需要干预。同时他还合并有中度脂肪肝,甘油三酯5.59mmol/l,是正常值(小于2.3mmol/l)的2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中心郑苏梨医生评估发现,陈先生虽然BMI正常,但腰围90cm,臀围98cm,腰臀比为0.92(正常值为0.85~0.9)。考虑陈先生体内脂肪过多,腹型肥胖,符合临床肥胖诊断标准。

临床前肥胖与临床肥胖诊疗大不同

“同样是肥胖,临床前肥胖和临床肥胖大不同。”本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中心副主任医师蔡文钦表示。

根据柳叶刀子刊近日发文对肥胖的重新定义显示,肥胖症分为临床前肥胖症和临床肥胖症。

临床前肥胖症表现为体脂过量,但器官和组织功能正常。临床前肥胖症增加了患临床肥胖症以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风险,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

而临床肥胖症是指过量体脂对身体器官和组织造成伤害,或严重限制日常活动(如行走或穿衣)。

“两者的干预手段完全不同,临床前肥胖只要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如增加运动、减少摄入等控制体重即可。而临床肥胖除了生活方式改变外,一定要针对相关疾病及症状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以减少肥胖对靶器官的伤害。”蔡文钦表示。

除了BMI,这些指标也别忽视

郑苏梨提醒,评估肥胖别只盯着BMI,还有这些指标也别忽视:

腰臀比

顾名思义就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其数值=腰围/臀围。

腰围:经脐部中心的水平围长,或肋最低点与髂嵴上缘两水平线间中点线的围长,用软尺测量,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量。

臀围: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用软尺测量。

在中国,腰臀比的正常范围是男性应在0.85~0.9之间,女性则应是0.67~0.8之间。

中国目前参考WHO的标准,成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或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腰高比

即腰围除以身高的数值。对于40岁以下的人,腰高比不要超过0.5;对40~50岁者,则不超过0.5~0.6;对50岁以上者,最低的临界点始于0.6。腰高比高往往是老板肚或啤酒肚,表示腹部尤其是内脏有脂肪堆积,如肝、心、肾等。因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糖尿病等多发。而臀部等皮下脂肪堆积的危害没有内脏脂肪堆积那么大。

研究称腰围超过身高一半,寿命会减14%。

体脂率

即体内脂肪重量占体重的比例。成年男性体脂率超过25%,女性超过30%,定义为体脂过多。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