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用“福建所能”回应“昌都所需”

福建日报

2022年7月15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131名干部人才从东海之滨跨越3300公里来到西藏昌都。

在西藏,流传着“阿里最远,那曲最高,昌都最险”的说法。昌都的险藏在地球的褶皱里,横断山脉与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激流切割出一片山高路遥的险境。三年来,援藏干部人才在茶马古道残存的骡马蹄印中,以浪的坚韧劈开群山阻隔,以潮的执着润泽雪域高原。

用“福建所能”回应“昌都所需”。三年来,实施规划内项目33项,到位资金5.32亿元;计划外项目308个,到位资金4.43亿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阶段性考核中综合绩效评价获得优秀等次,福建援藏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去年9月,福建党政代表团赴昌都考察。省委书记周祖翼提出,要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福建的优良作风带到受援地,坚持把他乡当家乡、把援藏当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各项工作。

伴随一年又一年牧草返绿,一笔笔援藏资金、一个个重大项目、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次次交心交融给藏东高原带来海的气息,也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连心桥”。

都卡若区通夏村,昌都市妇幼保健院依偎在达玛拉山脚。蓝天白云下,红白相间的建筑颇为壮观。

达玛拉,藏语是“杜鹃花”的意思。每年五六月,山上都会如期盛开各色各样的高山杜鹃,仿佛是一场亘古不变的约定。

作为福建援藏单体投入最大的项目,福建先后投入1.1亿元援藏资金。医院建成了,设备有了,更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聚焦昌都民生所急,福建从医疗、教育等领域入手,集中力量开展“组团式”人才援藏、智力援藏。在这所医院里,活跃着11人的“小组团”援藏队伍,这些专家大多来自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等三甲医院。

谈及过往,副院长兼病理科主任、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专技人才吴雪晶说:“刚到昌都时,当地医疗人才极度紧缺,病历写得不规范,就连许多先进设备都不会操作,更别提稍微复杂一些的手术了。”病理科是昌都市唯一一家支持自行检测并签发宫颈癌报告的病理实验室,这让原本一年半前就可以回家的吴雪晶选择了续援。她说,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能做的东西有限,所以就想着趁热打铁。

和吴雪晶一样,叶清兰、邓丽勇、邓婕都选择“趁热打铁”。去年3月,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完成45名专技人员中期轮换相关工作,其中33人继续留任。

在医疗援藏专技人才的帮扶下,昌都市妇幼保健院先后建成妇女“两癌”筛查中心、妇产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新生儿筛查中心等5大中心,恢复了停止6年的住院分娩服务,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

据昌都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医疗卫生组组长缪长安介绍,我省援藏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均年龄在工作队中是最小的,只有38.6岁。恰恰是这批年轻人,实现了“大骨节病”“包虫病”“多指畸形”动态清零,成功实施全区“首例手术”2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

在东海之滨,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已经收拾行囊,奔赴雪域高原续写无悔答卷。

(福建日报)

报道详见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