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在65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后,几年来一直服用艾曲泊帕进行治疗,控制病情。然而,生活中的任何小疏忽,比如偶尔忘记按时服药,都可能导致他未能规律服药,随后引发血小板数量下降,出现皮肤瘀点、口腔血疱等出血症状,让大爷苦不堪言,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医生建议他改用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稳定血小板计数,就像给张大爷的体内安装了一个“自动给药装置”,在悄无声息中守护他的血小板。
长效制剂:改变治疗格局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越发重视各种长效制剂的研发。例如,癸酸氟哌啶醇注射液是一种典型的前药制剂,利用前药在人体内吸收、代谢等生理过程拉长半衰期,只需每4周注射1次,延长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周期,减少发作次数;又如高血压药品硝苯地平控释片,将硝苯地平和会吸水膨胀的聚氧乙烯(PEO),用具有半透膜特性的醋酸纤维素(CA)包膜做成药片,并在药片表面打个洞,利用PEO吸水膨胀的能力一点点地将硝苯地平推出药片外并释放到体内,成功解决了硝苯地平降压效果来得快去得快,让血压“坐过山车”的问题;而张大爷换上的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其为药物修饰了Fc融合蛋白,能够被免疫细胞表面的Fc段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利用Fc区域的稳定性和免疫系统的Fc受体相互作用,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延长体内作用时间。
为什么长效制剂更胜一筹
稳定性:长效制剂能在身体里保持稳定的药效。长效制剂就像给患者配备了一支 “长效护卫队”,能在体内缓慢或有规律地释放药物,稳定血药浓度。
依从性:用药次数大幅减少。有些长效制剂每周甚至每半年用药一次,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再被繁杂的用药安排所束缚,心理压力也大大减轻,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让治疗过程更顺畅。
经济性:尽管某些长效制剂的单价看似较高,但由于其用药频率降低,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而言,总体费用实际上可能更为经济。
长效制剂是否万无一失
为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生建议张大爷平时还是需要注意定期检查血细胞计数,并警惕用药剂量不适宜而造成的血小板不足或静脉血栓。长效制剂的次剂量较大,半衰期较长,如果使用不当,难以迅速调整用量,这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的风险远高于短效制剂。对于特殊人群,如孕产妇、儿童、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和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选择使用长效制剂时,应进行充分的个体化评估,仔细权衡其利弊。
在慢病管理的道路上,长效制剂无疑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手段。它们以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稳定、安全或便捷的治疗体验,是慢病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长效制剂也不例外,虽然它为患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长效制剂可能涉及复杂的药物动力学,需要精确的剂量控制,以及关注可能出现的长期副作用。患者在使用长效制剂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必要的检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也至关重要,以确保患者充分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潜在风险,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作者:黄艳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
陈宏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药学部 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