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的“道路维修”

余李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微创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血液的血管,当其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狭窄或堵塞时,会使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PCI通过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导管将特定的器械(如球囊、支架等)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通过物理或药物作用解除狭窄或闭塞,恢复血管通畅。

适用人群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当药物治疗无法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且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明显狭窄或堵塞时,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尽快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

手术风险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风险相对较低,但仍有以下一些可能的并发症——

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导致出血。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血栓形成:尽管使用了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可能在支架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肌梗死。

血管损伤:导管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壁,引起血管痉挛或夹层。

肾功能损伤:手术中使用的造影剂可能会对肾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术后注意事项

规律服药——

抗血小板药物: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

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降低心血管风险。

饮食管理——

低盐低脂饮食: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以降低血脂和血压。•多吃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调节血脂、降低血压,预防便秘。•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减轻心脏负担。•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应严格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运动锻炼——

早期活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常规选择),术后监护6小时,无特殊可下床活动,需注意避免穿刺侧上肢用力;经股动脉途径(特殊情况选择),根据不同病情术后穿刺侧下肢制动12~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需注意避免穿刺侧下肢用力。

适度运动:术后1~2周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运动强度应以不引起胸痛、呼吸困难为宜。术后1个月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康复,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心脏造成负担。

定期复查——

术后1、3、6、12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了解药物治疗效果和身体状况。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支架通畅情况。

长期随访:如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比较

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大多数患者,但对复杂病变效果可能不如搭桥手术,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风险。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适合复杂病变,如多支血管病变,长期通畅率高,但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存在感染、出血等风险。(作者:余李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